,与大洋底有关,代表性岩石是玄武岩。地幔由上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组成,它们是熔融状物质,温度很高。地核由内核、过渡带和外核组成,核心是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同的铁质球状体,大小同月亮相仿,处在地球内部5000公里的深处。如此说来,“地狱”应该是八层,而不是十八层了。
地球内部的分层是怎样得到的呢?
科学家们是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获得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的。地球内部的主要分层是根据压缩波(P波)和切变波(S波)的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质量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率自然有不同的变化,因此可呈现不同的反应。根据转动惯量和质量的制约,通过计算,已经准确地求出了整个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压力和各种弹性的分布情况,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分层情况,还成功地重建了地壳的演变历史。
20世纪后半期,地震学的进展,特别是采用仪器台阵,利用核爆破作人工震源,对各种波长和地球自由震荡数据做出精确的解释,显著地改进了地震波速分布的数据,包括区域性的变化。根据地震波速随深度的分布情况,确认“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界限,在此界面上下,P波的波速从每秒6.5-7公里,突然增加到每秒8-8.4公里。地核与地幔的边界在2900公里深处,在此边界上下,P波速度从每秒13.7 公里,突然降至每秒大约8公里,低于这个界面,S波不再传播。
在面向新千年的时候,科学家们对地球的核心又提出了新认识,认为地核并不是很硬,并且可能还在旋转。假如地核真的比原来想象的还软的话,那么,以往种种关于地核的理论问题也需要重新核实。但仍有科学家坚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地核可能在45亿年前,在地球充分形成时,甚至更早些时候就诞生了,后来,在一系列巨型流星的撞击下,襁褓中的地球温度增高,大部分铁质融化而渗入地心,形成液化的金属海洋,冷却后即成为固态铁质的地核。地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它与地球的其它分层还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呢?这些谜底有待于在21世纪揭穿。看来,人们对“地狱”的认识仍然没有停止。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