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吞入微型胶囊相机 患病消化写真
  • 吸烟也会遗传给孩子
  • 偶然事件导致的发现和发明
  • 日本科学家发现熊猫粪便里有宝贝
  • 枝状闪电产生之谜
  • 不良生活方式致癌占八成 专家:十条良方可防癌
  • 美国研究发现动物入侵新环境后体型变大
  • 防疫史话:侵入人体的魔鬼--流感
  • 防疫史话:驱走黑死病,鼠疫
  • 中国机器蛇无孔不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阳光真能当饭吃? 印度奇闻引起美国NASA关注<%=id%>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这话不假思索地表示认同。但在印度奇人希拉.瑞坦.马内克(HiraRitanManek)的行为面前,这句话的权威性受到了质疑。据《印度时报》报道,这位64岁的印度老人在过去八年的时间里没有吃过任何固体食物,而仅仅是靠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命。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HRM现象。最近,他应美国航空航天局之邀前往美国,航空航天局希望通过研究HRM现象帮助他们解决长时间的太空航行中生命的维持和食品的存储问题。

      人们不禁会问:马内克是什么人?他是怎样做到的?

      马内克之谜

      马内克生于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耆那教徒家庭,但他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喀拉拉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印度教的女高僧,此后他便对太阳产生了兴趣。他说:“她暗示我为了人类的福祉应当将太阳能量浓缩。当时我25岁,是一名机械工程师。直到30年以后我才认真对待她的暗示,并中断了事业,开始大量阅读。”

      马内克采取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凝视太阳,利用太阳所发出的能量来引导出他本身的能量。尽管现在人类使用太阳能的地方已越来越多———太阳能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汽车等,但仅以太阳能来维持生存的人,除了马内克先生,别无分号。

      《印度时报》介绍说,马内克凝视太阳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最初,他凝视初升的太阳几秒钟,此后,每星期凝视太阳的时间都要增加几秒钟,直到持续时间达到几分钟。“缺乏利用太阳能的愿望将一事无成。太阳升起后一小时和太阳落山前一小时是凝视太阳的最佳时机。那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对人体伤害最小。”马内克如是说。

      马内克称,在他这种行为开始大约3个月后,大脑的能量开始得到补充,精神的力量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恐惧和许多精神方面的疾病也得到了*。6个月的时间结束时,原来所有的疾病都消失了。8到9个月后饥饿的感觉逐渐下降,直至彻底消失。他将自身的这种奇特体验称之为微观的或在精神上利用食物。

      马内克认为,大部分人只利用了他们大脑的3%-10%,而他则利用了大脑能量的25%。他说他是惟一一个能够走到这一步并引起医学界注意的人。CT检查和MRI扫描发现这位64岁老人的松果体只相当于20岁的年轻人。

      除了凝视太阳,另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赤脚行走。马内克说,人们应当每天赤脚在地球母亲身上行走45分钟以给身体补充能量。

      对这种超自然能力的追求,马内克有着极大的热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使这种革命性的方法成为永恒。他声称,太阳能有足够的力量来保证一个放松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的需求。

      马内克的美国行

      近日,这位64岁的印度老人受到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邀请前往美国。美国人请他的目的是想证实他是如何通过注视太阳来控制自己的饥饿感觉、贪婪欲望和愤怒情绪的。

      在NASA科学家的主持下,马内克将接受一系列的测试,以证明他是如何在8年中不吃东西而仅靠阳光生存,以便解决长时间太空航行中生命维持和食品存储问题。

      《印度时报》报道说,NASA去年曾经核实,马内克当时在没有食物、只能喝水的情况下走了130天。

      根据计划,马内克在美国逗留期间,除了要在航空航天局接受测试外,他还将就HRM现象在其他许多城市发表演讲。

      马内克的妻子薇眉尔说:“往后6个月的时间,他的日程表被排得很满,因为他不得不在美国好几个地方进行关于HRM现象的演讲。他还计划在回家之前去访问日本、巴西和澳大利亚。”

      根据薇眉尔的解释,HRM现象全部内涵是通过注视太阳来给大脑“充电”,从而克服所有形式的欲望,并治疗精神和身体上的疾病。

      马内克和妻子有一对儿女,但他们却并不具备相同的技能。“是的,我们也做注视太阳的活动,而且做完后我们都感觉很愉快。但我们同我丈夫相比是无法同日而语的。”薇眉尔说。

      目前,全世界有大约25000人开始这种练习,但有多少人能达到马内克的水平还不得而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