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都江堰境内灵岩山一千二百五十余米处的一段峭壁侧,近日惊现如书页般层层相叠的“书岩”,经专家考证,这“书岩”系盛唐时唐三藏从天竺带回后由国内高僧翻译而成的经文。
都江堰文物局副局长卞再斌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坐落在灵岩山上、为唐代重要佛教建筑之一的灵岩寺建有两处藏经洞,内刻相传是唐僧取回的经书。宋元时期,灵岩寺遭到兵火之灾,藏经洞也就此掩埋在残垣断壁中,成了千古之谜。不久前,有关部门在灵岩山海拔一千二百五十余米的峭壁侧,兴建了一处纪念藏经洞的石坊。工程竣工之际,石坊侧的岩壁因施工而坍塌,竟露出一片奇特的岩层。岩层不仅质地细腻如脂,而且如书页般层层相叠,显然经过人工雕琢。都江堰市文物局的考古专家立刻对“书岩”展开长达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随着“书岩”上的泥土逐渐剥落,真相凸显:“书岩”由一百六十余块用细砂岩精磨的经版组成,每块经版长八十厘米、宽四十厘米、厚三至四厘米,版间均匀嵌有唐代“开元通宝”古币。
经专家考证,经版上的《多罗宝经》、《大般若经》、《枷楞经》等,系盛唐时唐三藏从天竺带回后由国内高僧翻译而成的经文。种种迹象表明,“书岩”就是当年的石经,“书岩”所处的大洞就是灵岩寺藏经洞之一。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经版在洞内受潮逾千年,出土后轻捏即碎。为确保经版完整,专家们通过摄像、摄影纪录下相关资料后,将藏经洞重新掩埋封存。
据文物专家称,等条件成熟后,将用石膏或其他物质从外将藏经洞整体包裹,然后再将“石经”运载下山送进博物馆与市民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