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按摩肚子能治便秘
  • 研究鳕鱼生活习性有助于心脏病治疗
  • 胖哪里很重要 脂肪累积部位影响健康
  • 儿童牙齿可以帮助修复人体组织器官
  • 诡异火光侵扰西西里小镇
  • 有规律的性生活使人聪明
  • 蔬菜可以帮忙糖尿病
  • 4种纸杯有荧光剂致癌
  • 水中慢跑在美国流行(图)
  • 禁烟可大大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春季莫忘给口腔排雷!<%=id%>

        最近,春天的“天干物燥”让很多人嘴里又开始冒出了一个个小“地雷”———口腔溃疡,这些疼起来吃不香、坐不稳的小东西着实让人烦恼。可是这样的小毛病用不用到医院请医生帮助呢?很多人又觉得有些不值得。口腔专家认为如果是较轻的口腔溃疡,可以通过调整生活节奏来让它们自己愈合。但要是出现的溃疡很多,或是单个比较大最好还是请医生诊断为好。

      溃疡发病原因至今不明

      口腔溃疡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小的毛病,但是这个小毛病却非常复杂。北京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的王建滨副主任医师介绍,口腔溃疡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是季节性很强的疾病,其实它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没有什么规律。从目前看这个“小病”的病因还不是非常清楚,虽然研究较多,医生们也把它和一些系统性疾病,比如消化道的疾病、精神紧张、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联系起来,却没有发现影响它的直接原因,只能认为是很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

      复发性的口腔溃疡有80%是比较轻微的,在口腔里一般只有1个或几个,直径大概是2到5毫米,圆形或椭圆形的长在口腔黏膜的各处,只有舌头背面比较少见。由于数量少也不是非常严重,所以疼痛不是特别地难以忍受。但是重性的口腔溃疡,又叫腺周口疮,虽然一次只长一个,但是小的直径就有5毫米,大的甚至可以到2到3厘米,一般长在口腔的前部,像嘴唇、舌尖、咽部、软腭等等,反复出现会在坏死后变成“小舌头”,愈合后会在口腔黏膜上形成斑痕,而且疼痛程度较重。另外还有一种叫口炎型口疮,大多数时候数量较多,虽然直径只有1到2毫米,但是可能一次就有十几甚至几十个、上百个,整个黏膜会红肿、充血,看上去像满天星斗一样。腺周型口疮和口炎型口疮大约各占复发性口腔溃疡的10%。

      “红黄凹痛”———口腔溃疡的四大特征

      复发性的口腔溃疡一般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发作在口腔被覆黏膜上,其次,它们有四大特点:“红、黄、凹、痛”。生口腔溃疡时溃疡的周围会红肿,但溃疡本身一般是*的,形状是凹进的,通常比较疼痛。从门诊病人来看,中青年人最容易在口腔出现溃疡,而口腔溃疡病人在牙周黏膜科门诊中大约可以占到1/3,还是比较普遍的。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被这种问题困扰过。

      复发性的口腔溃疡意味着溃疡会在人体里不止一次地出现,但是口腔溃疡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一般不治疗也可以痊愈,尤其是轻型的,无须治疗在7到14天中就会消失。不过口炎型溃疡由于有炎症,所以需要给药治疗,腺周型的口腔溃疡由于比较严重,恢复时间更长。作为口腔中很常见的问题,它的患病率大约为10%,国外的数据显示甚至可以到20%,但是一些人对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会变成癌症的忧虑也是不必要的,因为目前还没有证据显示它会引发癌症。

      调整生活习惯会减轻症状

      口腔溃疡虽然是常见病,但是目前对它的治疗却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医生提醒病人治疗首先不要着急,更不要相信小广告上所谓一次*的办法,这些都是没有依据的。由于溃疡可能是全身性疾病造成的,所以可以用中药进行全身调节。有的中药冲剂可以减轻发作,促进愈合。另外,如果是身体免疫力下降造成的,还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一些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剂,比如胸腺肽、口服的转因子口服液等。

      由于口腔溃疡的原因不是非常的清楚,所以现在治疗的方法很多,但是却不是对所有人都能奏效。有的研究显示口腔溃疡是由于缺锌造成的,有的则认为是B族维生素的缺乏,一些病人在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后有好转,但是单纯补充其中的一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大夫介绍,有些常出现溃疡的病人对很多刺激比较敏感,比如刺激的食物、热性食物,还有的对机械刺激反应较强,比如咬了一下嘴唇就会变成溃疡。这就需要自己比一般人更加注意。另外很多人出现溃疡是有全身背景的,如有些学生面临紧张的复习、考试准备,工作经常熬夜或加夜班的,会更容易出现溃疡。在发生溃疡后病人可以自己判断是不是在同样的部位发作,过去是否出现过,如果要就医的话最好在溃疡存在时就去。没有溃疡的时候到医院只能让医生完全凭病史来判断。这样不容易准确,也影响用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