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东北部地区10月14日能见发生奇异日偏食
  • 专家称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 台湾加速下沉
  • 英早产婴儿大脑先天缺陷被判自然死亡惹争议
  • 今明两天可看天龙座流星雨 动作慢利于观测
  • 水利和气象专家称川渝大洪水与三峡蓄水无关
  • 青海发现迄今中国最古老的《古兰经》手抄本
  • 10月14日将发生日偏食 中国东北部地区可见
  • 学习第二语言改变大脑结构 越精通变化越大
  • 芬兰处死狒狒计划引来众怒 成令被迫收回
  • 怪病专门吸干病人肌肉 医生植入肌肉生产线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圣海伦斯火山爆发在即 美撤离数千人防意外<%=id%>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连日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火山(Mount St Helens)一直极不平静,不仅地震不断,而且10月1日还喷发了大量白色蒸汽和火山灰。24年前,该火山的爆发曾造成美国历史上的罕见灾难,因此,地质学专家日前发布警告说,圣海伦斯火山近日随时可能出现大爆发。为防止出现意外,当地已经提高了*级别,并紧急撤离了数千名想看火山爆发的民众。


      随时可能出现大爆发


      据英国和美国媒体10月4日报道,圣海伦斯火山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以南大约150公里处,是美国著名的一大火山。1980年5月,沉睡了100多年的圣海伦斯火山突然出现大爆发,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最后造成57人死亡,数百民居被毁,火山灰散播到了400多公里外。


      1986年,这座曾经酿成严重灾难的火山又爆发过一次,但那次几乎没有造成什么破坏。18年后的今天,圣海伦斯火山再度苏醒。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科学家透露说,连续几天来,他们已经监测到圣海伦斯火山数千次地震活动,而且小地震每分钟发生3至4次,强度在里氏3至3.3级的地震每隔3分钟或4分钟发生一次。


      当地时间1日,火山出现小的喷发,它不断喷射出的白色蒸汽和火山灰在空中形成了庞大的烟柱。科学家辛西娅·加德纳说:“这是我们一直精确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


      而且,科学家表示,估计未来几天中圣海伦斯火山还将出现更大规模的爆发。地质勘探局的专家汤姆说,根据火山现在的活动迹象,大的爆发即将来临。


      勘探局的发言人也表示:“目前所有的动向都表明第二次爆发迫在眉睫,很可能在我们谈话时候或未来几小时、或者明天就爆发了。”


      数千人撤离防意外


      目前,地质学专家已经将火山警告级别提高,并发布警告表示,根据勘测到的最新地质波动资料,预计圣海伦斯火山最快在近日内可能就会爆发,希望民众不要冒险到场观看。


      据悉,1日火山出现小喷发后,数千名好奇的民众来到圣海伦斯火山附近的观测站,想看火山爆发。还有人认为,地质学家的预测不一定准确,也许要几周后才出现爆发。


      然而,专家表示,尽管新的爆发可能不会像1980年那次杀伤力那么强,但观测站必须全部腾空。


      现在,在观测站管理人员的指挥下,这些人全都离开了观测站,撤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撤离的人群中,不少人颇为遗憾地表示,他们真是一点儿也不情愿离开,想留在这里看火山爆发。


      有趣的是,很多人后来聚集到离圣海伦斯火山大约8.5英里处,并在这里扎营等待,不少人吃起了烤肉,还有商人在这出售热狗和咖啡,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张春燕)


      链接: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实况回放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80年5月,圣海伦斯火山的顶部突然炸裂,灼热泥浆、火山灰夹杂着各种怪异的气体咆哮着顺坡倾泻。惊慌失措的人群四散逃逸,而脾气暴烈的火山浆还是毫不留情地吞噬了一些来不及逃离的人,其中包括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火山专家大卫·伊斯顿、《国家地理杂志》和《哥伦比亚人》特约撰稿人雷埃蒙·布莱克本。


      当时,浓密的火山烟云扶摇直上,呈蘑菇状直冲1万多米的高空,并随气流向东飘游,使周围近百米的晴空顿时变色,昏暗无光。


      而且,众多火山灰石从空中散落到地面,在远隔数百米处的蒙大拿和怀俄明之间的公路上堆积起来,向人们显示着圣海伦斯的巨大威力。


      1980年大爆发之后,圣海伦斯火山峰顶高度降低了近1313英尺(约合400米)。同时,铺天盖地而下的酸性火山灰,凝结成“酸泥雨”,给当地造成了严重损失。


      由于大量滚烫的火山灰的散落,当地许多道路被阻塞,树枝和电杆遭压断,电力供应停顿,约700公顷苹果树的累累果实大量掉落。另外,河水温度升高达90度,河里的鱼几乎全煮熟了。(张春燕整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