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野牛踏就的沉重蹄印,已经成为美洲西部原野永恒的印记。因为这种生物数量急剧减少,一些古生物学家对人类多有责难。但是一项新的DNA检测证据表明,导致野牛减少的元凶可能并非捕猎,而是当地气候变化所致。
重达一吨、毛发浓密的美洲野牛,一度多达几千万头,但是19世纪人们取牛皮做革、割牛肉为食,甚至纯粹以猎牛为乐将它列入运动项目,导致其数量骤然减至1000头以下。 然而,野牛的数量在此之前也曾剧减。为查明人类是否导致野牛减少的唯一原因,英国牛津大学的Alan Cooper、Beth Shapiro和同事一起,从来自北美、西伯利亚和中国的442具野牛化石上取得DNA样品,检测出其线粒体中变异最快的部分的基因系列,进而分析出当时野牛的基因多样性。为“拼”出更为完整的野牛“家谱”,研究者还测出了220件样品的碳放射性同位素数据。
研究者在11月26日出版的《》上报道,北美洲的野牛曾经向南迁徙,10万年或更早以前甚至抵达墨西哥。大约37000年前,野牛数量开始减少,可能是因为随着冰期来临,它们的生活习性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又经过15000年,不断延伸的冰河将分布于南北各地的野牛群拦腰截断,情况进一步恶化。到大约8000年后最后一批冰河消退,北部野牛的基因多样性已经一落千丈了。研究小组推断,受损的基因多样性可能再也没能完全恢复,因为生活习性的变化,北部野牛特别是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牛,从此和它们住在南部地区、基因多样性受损更少的“亲戚”隔绝开来,“人丁”再也不得兴旺。
这一结论最少引起了一个强烈的反响。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古生物学家John Alroy说:“我想这一解释过于武断,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他指出其它数据显示,很多地方的野牛经过剧烈的气候变化,同样也能过得很好。Alroy据此宣称,一定是人为干涉导致当地野牛出现全面“减员”,甚至已经趋于绝种。但是美国明尼苏达双城大学德卢斯市分校的生态学家John Pastor说,新的研究为这一争论提供了新的观点:“Shapiro的结论给予人们的启发是,不仅仅是哪一种因素”导致这一哺乳动物濒临灭绝。
(刘英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