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为何快乐时光显得短暂
  • 现代战神——中子弹
  • 躺着思考最聪明
  • 20世纪科学史上的骗局
  • 科学史上4个著名的梦
  • 少年天才破难题 爱因斯坦第二
  • 美国*事故大揭秘
  • 公案:活字印刷是否中国人发明?
  • 鲸和豚出生后一月不合眼
  • 没道理的13件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博览

    生理年龄大解密 50%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id%>

      当前,许多人都曾深深感叹过自己的健康状况,总是有种未老先衰的感觉。据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特聘教授黄建始介绍:这是由于人体的“生理年龄”老化的缘故。生理年龄目前尚属比较新颖的课题,一般人可能会比较在意自己的心理年龄,但是对生理年龄概念模糊,或者单纯理解为自然年龄,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有相关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若有好的生活细节,那么他将拥有比自己自然年龄年轻很多的生理年龄。

      释义生理年龄

      生理年龄是相对于自然年龄而言的概念。相对自然年龄而言,生理年龄则代表个人的生命活力,比如有些人虽然实际年龄已经50岁了,但是其生理年龄却只有40岁左右,那么这些人就活得很健康很有活力。而还有一些人,虽然实际年龄只有40岁,但是其生理年龄却达到了50岁,那么这些人就可以被称为“未老先衰”了。

      专家资料:黄建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特聘教授,在美国和加拿大三州一省地方政府卫生局任流行病学专家和中层管理干部。

      导致生理年龄老化的原因

      ★50%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有重要的关系。这主要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生存状况及个人卫生等许多的生活习惯。

      ★20%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由污染、噪音、工作压力、社交等许多原因构成,这些原因会对个人的生理产生20%的影响。

      ★20%则是由遗传因素造成,其中包括了家族的病史及父母的寿命等因素。

      ★10%与生活所在地的医疗卫生系统有直接关系。医院是治病的,生理测试是预防的。

      生理测试像面镜子

      当自我测试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的时候,并不能说明你就很危险。黄教授就此解释说,虽然没有绝对的危险,但却意味着你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问题。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尤其忽略这些日常习惯,结果就导致了很多亚健康症状,例如颈椎病、便秘、失眠等。如果测试者不注意的话,等到了40岁以后,其严重程度就可能会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结果就只能到医院治疗。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生理年龄测试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医学意义测试。

      黄教授再次强调说,这只是提供测量自己健康方式的一面镜子而已,让你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得更健康一些,实际上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健康信息,让测试者有的放矢地去调整自己,改善健康现状。

      生理测试不是看病

      当记者问到生理测试是否需要到医院去进行的时候,黄教授指出,医院是治病的,而这种测试和医院的体检则是完全不同的体系。这种测试方法并不是要为人们找出身体病症,而是要帮助人们找出改善自己身体机能的机会。这是由于人们在得病之前总是有个漫长的过程,50多岁表现出来的病可能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发生。如果在疾病还没有明显症状的时候,就对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我们就有防止疾病发生的可能。这也就是科学研究发现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消除,经过几十年后就会发展为不可调整的疾病。比方说,一个人从开始抽烟,到发展为肺癌,也要几十年的时间,假如消除掉危险症状的话,就不会有这些危险病。

      许多资料表明,抽烟的人危险高很多,通过生理测试找出自己的潜在疾病,就会远离疾病,保持健康。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主要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医院,那么这个测量生理年龄的方法,就是给你提供一个怎么样使自己更健康的信息,因为具体的生理年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你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让你及早改善。

      生理年龄年轻要诀

      ★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当今社会压力、工作压力都非常大,但是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的锻炼,养成一种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工作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

      ★养成锻炼身体的意识:生命在于运动。天天稳坐办公室的人见不得阳光,人是大自然的尤物,所以,远离自然的人就会远离健康,加强锻炼是每个人都要时刻准备着的生活内容。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