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的接地开关
  • 确定一个物体中的一个区域中的核磁共振(NMR)分布的快速方法与设备
  • 通信系统、包括虚拟网络交换机的通信终端和包括生物体识别单元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 使用动物模型预测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
  • 杨振宁
  • 焦立中
  • 李政道
  • 李卓浩
  • 杨振宁
  • 朱作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竺可桢<%=id%>

    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创始人之一。字藕舫,浙江绍兴人。父亲是一个小米店商人,兄弟6人,他最小。1905年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1909年毕业于唐山路矿学堂土木工程系;1910年考取我国第二批赴美留学公费生。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从事气象学研究和教学工作。1949年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后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竺可桢长期大范围地依据复杂的古代资料,应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作出了古代气候变化定量分析的重大研究成果---《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研究》。这项研究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在国际上都是罕见的,深受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和推崇。他于1925-1931年间,发表了有关中国古代气侯变迁的学术论文。论文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2000年来的水旱资料,强调了气侯波动说。他认为中国历史上第4、第6、第7世纪较干旱,第12至14世纪则比较湿润,15世纪又较干旱。他根据历史文献中的物候记载推论,秦汉时期的气侯比现代温暖。他又比较了北京1841-1874年和1915-1924年两个时期的气象观测资料,发现从1841-1924年,北京平均气温升高0.1摄氏度,秋冬季变冷,春夏季变暖。这些结论当时为国际气象学界所重视并广泛应用。此后,他继续收集中国和世界各地直接或间接反映气侯变化的资料,包括考古、动植物分布的变化、冰川进退和雪线升降、河流与湖泊的冻结,气象仪器的观测记录以及中国古籍经、史、子、集以至地方志、游记、日记等各种文字记载。他从浩瀚的史料中,把物候的历史变化作为衡量气侯变迁的标尺。1961年发表了《历史时代世界气侯波动》一文,阐述了20工半叶气侯变暖的事实,并追溯整个历史时期地球所侯波动的历程。他从中国与欧洲同期气象记录的比较研究中,发现17世纪后半期游的寒冷期与欧洲的“小冰期”是一致的。1966年发表了《中国近5000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5000年来温度的变化:在5000年的前2000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冬季温度比现在高3-5摄氏度,当时黄河流域的温度与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其后3000年间,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每个波动期为4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范围1-2摄氏度。每一周期内还可分出为期50-100年的小循环,温度变化范围为0.5-1.0摄氏度。他指出这种气侯波动是世界性的,其变化有深刻的原因和规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