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赵九章
  • 袁明君
  • 詹天佑
  • 张钹
  • 张衡
  • 张遂
  • 赵明诚
  • 张学施
  • 张钰哲
  • 张仲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张文裕<%=id%>

    核物理学家
    张文裕(1910.1.9-1992.11.5)中国核物理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证明μ介子是一种非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科学家。张文裕出在福建省惠安县农村,因家境贫穷只能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中学毕业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考入燕京大学。193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34年赴英国留学,在著名的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现代实验物理学大师卢瑟福的指导下攻读研究生,193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经吴有训推荐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当时曾和赵忠尧教授合作筹备建立一台静电加速器,但徒劳两年未成,他即转而研究宇宙。1943年去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渡大学任研究员和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身在异邦的张文裕时刻怀念祖国。1954年,张文裕经过许多曲折和周旋,终于回到祖国。最初在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61年至1964年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工作。1964年底回国后,他被任命为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协助钱三强领导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在他的倡议下,1973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他一直担任该所所长。在1947年,费米和泰勒通过理论计算出了预言:“负 μ介子射击金属箔时,云室迹象消失的原因在于介子慢化后易于接近核,并与核发生短程作用而被捕获。但那时,他们认为μ介子是强作用粒子,只有短程力,即核力。而真正第一个通过实验发现μ子原子,并证明μ介子只参予弱作用的则是张文裕。1949年他在普林顿大学工作期间,发现了带负电荷的慢μ介子 ,在与原子核作用时,会形成μ介子-原子,并产生电辐射。因此,μ介子-原子被命名为“张原子”,它的辐射线被命名为“张辐射”。所谓 μ介子原子,是一种由负介子代替电子沿定轻道绕核旋转所形成的新型原子,也称为“奇异原子”或“义原子”。μ介子是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的一种基本粒子,根据所带的电荷又分为正μ介子、负μ介子和中性μ介子3种。由于μ介子有轻子性质,为此人们把它称为μ子。张文裕教授发现μ介子原子之后,一些科学家又发现了其他介子和超子也会形成奇异原子。这些发现对研究物质形态、性质和结构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从70年代后期介子物理学的兴起。美藉华裔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和休斯合著的《介子物理学》(1977年)中有这样的叙述:“当减慢的负μ子被捕获到核的库仑场中就形成一个μ子原子,张文裕在1949年用云室研究停止守宙线中的负μ子时发现了它”。他还对原子物理、守宙线理论、粒子物理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