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艾德里安
  • 阿尔弗烈德大王
  • 阿尔昆
  • 阿克莱
  • 奥尔德姆
  • 奥卡姆
  • 阿普顿
  • 阿切尔
  • 阿斯顿
  • 阿斯特伯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钱德拉塞卡<%=id%>

    天文学家
    钱德拉塞卡(Chandrasekhar,Subrahmanyan)
    印度-美国天文学家。1910年10月19日生于印度拉合尔(现属巴基斯坦)。
    钱德拉塞卡在印度马德拉斯大学受教育,1930年毕业。他在剑桥大学狄喇克的指导下做研究工作,1933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他到美国,1953年加入美国国籍。他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并在耶基斯天文台斯特鲁维指导下工作。
    钱德拉塞卡主要对白矮星的结构感兴趣,白矮星的异常性质是亚当斯首先发现的。在这些恒星中,组成星体的大多数原子已经碎成一团团亚原子粒子---等离子体,而整个星体已经压缩到这种程度,使它的总密度有普通物质的千万倍。(这种所谓退化物质,甚至在普通星体内部也含有一些。等离子体这名词是朗缪尔1923年取得的。他是在研究霓虹灯时偶然发现等离子体的。)
    钱德拉塞卡证明,白矮星的质量越大,它被自身引力场压缩得一定越紧密。因为它只能压缩到某种程度(亚原子粒子有自身一定的体积),这样的恒星不能超过一定的质量。按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这个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5倍。这就是“钱德拉塞卡极限”。
    霍伊尔和其他人已经证明,当普通的核过程不能给恒星提供动力的时候,这恒星就塌缩成白矮星。(1961年提出来的这种塌缩,是由于大量发射中微子而消耗能量所造成的。而中微子是在白矮星之前的阶段,在超热的恒星内部突然集结起来的。)
    钱德拉塞卡提出,当质量大于1.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到达这个阶段并塌缩的时候,它非得把多余的质量扔掉不可。正是这个过程产生了兹维基在研究的那种超新星。这意味着,我们的太阳质量不够大就决不会变成超新星。然而,这种安慰简直起不了作用。因为倘使太阳成了一颗普通的新星,那也足够把地球上的生命迅速消灭殆尽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