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化学家
梯塞利乌斯(Tiselius,Arne Wilhelm Kaurin) 瑞典化学家。1902年8月10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971年10月29日卒于乌普萨拉。 梯塞利乌斯曾在乌普萨拉大学求学,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当过几年斯维德伯利的助手,1930年在这所大学任教。 在与斯维德伯利共事期间,他对电泳现象发生了兴趣(电泳是悬浮液或溶液中带电粒子在电场的影响下发生移动的现象)。通常胶体粒子的表面各处都带有电荷,这些电荷的总和可以是净的正电荷或净的负电荷,也可以是零。若向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则可以改变胶体粒子的净电荷。当电流通过溶液时带电的胶体粒子或者移向负极或者移向正极,或者不动,这要看净电荷的本性而定。它们运动的速度则取决于净电荷的大小、正负电荷的分布以及其它一些因素。 既然在胶体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带有电荷并会在电场中运动,那么无论怎样相似的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不见得会有相同的电荷分布,如果电荷分布不同,它们就会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从而可以将它们分离开来。 这些事实过去都已知道,但是梯塞利乌斯于1937年把电泳发展成研究蛋白质混合物的一种特别实用的方法。他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直角U型管,蛋白质分子可以在其中运动和分离。梯塞型乌斯管的各部分是由特种磨口接头联接而成的。各个部件又可分开以便把混合物中各种蛋白质分别从每一段小管中分离出来。 另外,随着蛋白质浓度的改变,应用合适的柱形透镜观察悬浮液中光线弯曲的变化(“折射率”的变化)就可以跟踪蛋白质的分离过程。把这种变化拍摄下来得到的波形图象,可用来计算混合物中每一种蛋白质存在的数量。 如果电泳时不分离成几个组分,则证明蛋白质制造得很纯,特别是当溶液中改变酸度时而仍然继续不分离。 电泳特别适用于研究血液的蛋白质,这种方法可以把它分离成蛋白部分和各种血球部分。当时似乎认为,用这种方法取得血液的“指纹印”对医疗诊断上有所帮助,但遗憾的是在一些不正常的条件下的血蛋白混合物与正常条件下的血蛋白混合物非常相近,尽管在少数情况下确实有明显的变化。 1938年梯塞利乌斯被委任为新成立的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因为他在电泳方面,特别是与血液有关的研究工作而被授予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