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物理学家
劳伦斯(Lawrence,Ernest Orlando) 美国物理学家。1901年8月8日生于南达科他州的坎顿;1958年8月27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 劳伦斯的父亲是校长,祖父是挪威移民。他在南达科他大学学习,1922年毕业。除了自然科学外,其它学科的成绩并不特别优秀。原先,他盼望进入医学界。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物理教师唤起了劳伦斯对物理学的兴趣,使他选择了这一专业。1925年,他在耶鲁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自1927年起一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本世纪二十年代,核物理学的一个大难题是改进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最初,唯一有效的射体是卢瑟福采用的α粒子。然而,它带有两个正电荷。因此很难接近带正电荷的电子核。1928年,盖莫夫提出用质子代替。它们就是氢离子,氢离子很容易得到,并且可用一个电场使它们加速得到需的能量。因为它们只带一个正电荷,所以当它们接近原子核时,受到的斥力将比α粒子小得多。 人们发明了各种加速装置,首先投入实际使用的是科克罗夫特和沃尔顿的电压倍增器。范德格喇夫设计了远为壮观的粒子加速器。然而,最有用的加速器是劳伦斯发明的。 劳伦斯觉得,与其建立极大的电势以对质子或其他带电粒子狠狠地“给上一脚”还不如使它们作回旋运动,而在每一转中给它们以轻轻的一掌,同时使这些较小的掌击不断地累积起来。 因此,他在1930年建造成一个小装置。质子在这装置中的强大的磁极间运动,磁极会偏转质子的运动路径,使它作圆周运动。每转半圈(原文为一圈。--译者),质子都受到电能差一次新的推动,使它们运动越来越快,并且由于恒定磁场力的作用,它们的运动轨迹的曲率就越来越小。它们的轨迹是一种螺旋线,越来越靠近装置的边缘;最后,当这些带电粒子从装置中取出时,它们已积聚了极高的能量。 劳伦斯称此种装置为回旋加速器。第一个回旋加速器很小,可是较大的很快就造了出来。到三十年代末,建成的大型回旋加速器已达三十五个,另有二十几个正在建造。劳伦斯因这一贡献荣获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按照原先的原理,回旋加速器于1940年便达到了设计极限,可是由于一些人,如麦克米伦等,进行了革新的改造,使其能量达到更高的水平。如果没有回旋加速器及与之有关的仪器设备,我们的上一辈人在核物理知识方面决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劳伦斯在橡树岭实验室,费米在芝加哥建立的原子反应堆,两人用不同的方法分离铀235,但成效甚微。他赞同使用原子弹打击日本的城市。在这一点上,他与康普顿等科学家一样,而与弗兰克和齐拉特等人不同,对于这种新式武器的社会影响,他从没有什么特别的关心。 战后,他仍把最后的年华用于核子研究上,1957年,他获得费米奖---美国授予的最高科学荣誉。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