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物理化学家
范托夫(Van’t Hoff,Jacobus Henricus) 荷兰物理化学家。1852年8月30日生于鹿特丹;1911年3月1日卒于德国柏林的斯特格利茨。 医生之子范托夫不顾双亲之望,决意委身于化学研究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自己的路。在荷兰考上大学(在那里结识了拜尔林克)之后,他为了向凯库勒求学,于1872年来到德国波恩。当时,凯库勒对他并未十分注意。此后,他在巴黎度过一段时间,又回到荷兰。 不过,他没有等到学业结束,就开始了他的研究生涯。1874年,他二十二岁,就在他即将获得乌得勒支大学哲学博士学衔之前几个月,他发表了一篇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惊人论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家们一直对于这样一个事实感到迷惑不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具有旋光性,而另一些则不然。早在比奥之时,人们就有过设想,认为这是由于某种不对称现象的性质和位置如何,则依然是个谜。巴斯德曾测定过结晶体中的不对称现象,然而这种测定法用于测定溶液中物质的旋光性方面却没有什么效果。 范托夫认为分子本身就存在这种不对称性。他画出了碳原子的四个化合价(每一价以一根短线,即“键”表示之)。他不象库珀以二维的方式化合价画向一个正方形的四个角,而是以三维的方式画向一个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从四面体这样的排列考虑,事情便一清二楚了。如果有四种不同类型的原子团与四个碳键相接,便产生不对称状态,从而能够显示出两个成镜面对称的化合物的存在。正是这种不对称性的化合物才表现出旋光性(偏振光平面的旋转);否则就没有。与此同时,另一位年轻人勒贝尔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他们两人分享了这一荣誉。 这一碳键空间配置理论,受到某些比较保守的化学家们猛烈的攻击,如科尔贝。他认为原子和键的说法,不过是实用主义的虚构,事实上给碳键所作的这种说明只会使他们远离实际。对于这种“结构式”的广泛流传,连亥姆霍兹也表示怀疑。 然而,范托夫理论解释了许许多多的现象,以致它事实上已被充分接受,并且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方面起着很好的作用。诚然,随着人们对于化学键的研究,提出了更为复杂的看法,例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泡令。但是范托夫理论依然是向学生解释旋光性方面最通谷易懂的方法。 科尔贝的咒骂并未使范托夫的声誉蒙受诋毁。没过几个月,范托夫就被阿姆斯特丹大学聘为化学、矿物学和地质学教授,并于1878年任职了。旋即,他又从有机化学的领域转向奥斯瓦德创始的物理化学这一崭新的领域中去。 接着,他从事热力学的研究,并于1884年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中,包括了对质量定律及有关化学热力学的大量资料所作的完美的阐述。可是,范托夫这回并不走运。他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早在十多年前已由吉布斯、古尔贝格和瓦格等人完成(这一领域的法国和德国的领导者们并不清楚),因此主要的荣誉归于他们,而不是范托夫。 范托夫继续进行热力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稀薄溶液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1886年他指出,在某些方面,那些支配气体分子在空间紊动一样,溶解的分子在液体中也是紊动的。在后一个十年里,范托夫发展了这些见解,这样就使得人们对溶液性质的认识远比以往更深刻得多。虽然他因此而再次受到相当猛烈的攻击,这回是J.L.迈尔,但是依然无损于他。 1893年,他荣获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他的戴维奖章。1901年创设诺贝尔奖金时,第一个化学奖金获得者就是范托夫,奖励他在溶液研究工作上的成就。 1896年,他的工作从阿姆斯特丹转到柏林。晚年,他专事研究施塔斯富特沉积矿层中发现的混合盐类的性质,该项研究成果在德国化学工业上有重大意义。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