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盖吕萨克
  • 傅里叶
  • 伽罗瓦
  • 伽罗瓦
  • 福尔克拉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傅科<%=id%>

    物理学家
    傅科(Foucault, Jeam Bernard Leon)
    法国物理学家。1819年9月18日生于巴黎;1868年2月11日卒于巴黎。
    傅科学一位出版商的儿子,起先学医,但他见不得出血,根本当不成郎中。他在结识菲佐*以后,就和他一起研究物理学,以此作为他的毕生事业。他与菲佐合作,用齿轮测量光速,然后根据阿拉戈*十年前提出的建议,研究出他自己的一种新方法。
    设想光线照到A镜上。然后成某个角度反射到第二面镜B上,B又反射过来将光线反射到A镜上。假如两面镜子均不动,那么从理论上讲,光就会这样来回地永远反射下去。然而,如果使A镜迅速转动,那么当光从B镜回射到A镜时,A镜已发生了轻微移动,而会将光反射到一个新的位置。根据A镜转动的速度,并根据光程的总长度和反射光束移动的角度,傅科能以从未没有的精度测定光速。他的光速值比菲佐的值更加精确,仅稍低于迈克耳孙*后来最终求得的值。
    傅科进一步深入研究。他又用他的旋镜法去测量光在水和其它透明介质中的速度。早在惠更斯*和牛顿*时期,就有人建议过,解决光倒底是一种波还是一种粒子流的办法之一是测量它在水中的速度。按照波动说,光在水里应减慢速度;按照粒子论,则应加快。1853年,傅科证明光速在水中比在空气中小,这是有利于波动说的一个有力证据。他把这个研究成果作为博士论文发表。
    傅科的名字常常和始于1851年的一系列壮观的实验联系在一起。傅科知道,钟摆有保持自己振动面的趋向。但摆的系着点会扭转。于是傅科认为,如使一大型摆摆动,它就会保持其振动面,同时,地球将在摆下扭转。摆如处于北极,地球就会在每24小时扭转一周。处地越往南边去的纬度,地球就似乎扭转得越慢;因为地球在北部区域里运行的速度比在南部区域里稍慢一些。越往南,则速度差越小,而在赤道则完全不转动。由赤道往南,扭转就会重新开始(但方向相反),到了南极则又具有24小时的周期。
    对观察摆的人来说(他本身也跟着地球运动),就显得好象是摆在缓慢地改变方向。
    傅科的第一次实验不够明显,需要一个更长的摆。先是阿拉戈*将天文台大楼提供给傅科作第二次试验之用,尔后拿破仑三世把巴黎一个大教堂安排给他进行最有名的第三次实验。傅科用一根二百多英尺长的钢丝绳将一个直径约2英尺的大铁球吊在教堂的圆顶下。摆的下一端是一个尖头,正好从地板上掠过,在洒于教堂地板的沙上划出记号来。
    将铁球高高地拉向一侧,用绳子拴在墙上。采取一切办法使空气和教堂避免一切可能的振动,以免干扰这个巨摆的稳定摆动。当一切都平静后,就放火烧断拴摆的绳子。(如用剪刀或刀子切断绳子,就会产生振动,干扰实验结果。)
    绳断了,摆开始了摆动,为数众多的观众们都静声屏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摆尖划出的记号明显地改变着方向。它扭转的方向和速率正巧符合巴黎的纬度,即31小时47分扭转一周。旁观者实际上等于观察了地球的摆下的自转。
    这个实验引起了极大反响。早在二十二个世纪以前,赫拉克雷迪斯*就首先提出地球在自转;三个世纪前,哥白尼*重申了这一点。自从两个半世纪前的伽利略*时代以来,学术界并未怀疑过这件事。不过,关于地球自转的所有证据都是间接的,直到傅科的实验成功,才使地球的自转成为可见的事实,而不单是逻辑的推断。
    一个转动着的大而重的地球也象摆一样,具有保持其轴线方向的趋势,地球便是这样。傅科用实验证明了理论上已经确立的这一点。1852年,他使带有一只重缘的轮子快速转动。它不仅保持了轴的取向(这可用来演示地球的转动),而且如使它倾斜,重力作用就使它在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一个运动,这正相当于地球的岁差进动。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傅科无意中发明了陀螺仪。
    傅科也发生过一点闪失,他看到了太阳谱恰在应出现钠光谱亮线的位置上出现暗线,并意识到这一现象有重要意义。实际上,斯托克斯*正是根据傅科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夫琅和费*谱线的意义的。但是,傅科和斯托克斯两人都没把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基尔霍夫*在几年以后发展了光谱学把研究推向前进。傅科又是搞微型摄影的鼻祖之一,研究的时期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傅科一生生活平静,只对他的研究感兴趣(他显然兴趣太大了,因为,促使他过早去世的原因,看来是过度的劳累而致体弱多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