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棣莫弗尔
  • 狄德罗
  • 迪费
  • 迪雅尔丹
  • 德尼
  • 德马雷斯特
  • 德马塞
  • 德朗布尔
  • 德利尔
  • 达兰贝尔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德布罗意<%=id%>

    物理学家
    德布罗意(De Broglie,Louis Victor Pierre Raymond Prince)
    法国物理学家。1892年8月15日生于塞纳-马恩的迪埃普。
    德布罗意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他的祖先远在路易十四时代就在战争和外交方面为法国国王服务。他的高祖父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死在断头台上。
    德布罗意在巴黎大学受教育。在获得历史学学位后,他即去法国陆*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陆军中从事无线电通信工作,遂决定转而从事科学研究(在战时,他的无线电工程师职务使他往往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
    他怀着新的理想重新接受教育,1924年以一篇讨论量子理论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就在前年,基于为康普顿效应建立一个相对应的逆命题(假使波是粒子,那么为什么粒子不能是波呢?)的设想,他做了伟大的工作。
    他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和普朗克的量子关系公工进行了简单的结合,于1923年提出对任意粒子,都存在着一个相应的缔合波。这种波的波长(本质上并不是电磁波,后来称之为物质波)和粒子动量的倒数有关,而动量则依赖于粒子的质量和速度。
    对任何相当大的物体(如棒球甚至于是质子),缔合波的波长都是如此之小,以至看来根本没有希望测定出它们的存在。而对于一个象电子那样轻的物体,波长便应和某些X射线有一样的波长,这应该是可以检测到的。事实上,在1927年,戴维孙和G.P.汤姆孙已设法检测了它。
    电子的这种粒波二象性和康普顿提出的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是相对的。既然粒始终是波,波也始终是粒子,这便使爱因斯坦的关于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二者可以互相转换的论点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总而言之,质量和能量在结构上看来几乎是一样的,爱因斯坦的观点也不再令人感到惊讶了。
    薛定谔应用电子的这一新的波动概念,建立了原子结构的图象,把玻尔的跃迁电子换成电子驻波。类似地,在有关化学键的构成中,路易斯的静态电子也让位给泡令的共振电子波。
    结果,德布罗意荣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1945年以来,他一直是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技术顾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