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马尔科夫尼科夫
  • 罗蒙诺索夫
  • 洛巴切夫斯基
  • 楞次
  • 列别捷夫
  • 罗巴切夫斯基
  • 莱文
  • 伊凡诺夫
  • 门捷列夫
  • 潘德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柯瓦列夫斯卡娅<%=id%>

    数学家
    柯瓦列夫斯卡娅(Kovalevsky,Sonya 1850.1.15-1891.2.10)俄国女数学家。她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数学家,父亲是一个将军。在她6岁时,父亲退役,带领全家回到乡下的庄园。她伯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常到庄园做客并给柯瓦列夫斯卡娅讲述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这样就在柯瓦列夫斯卡娅幼小的心灵里数学的种子。据说她在14岁时就独立地推导出三角公式。1867年,他父亲将她带到彼得堡,想让她同别的贵族家庭姑娘一样结交名门和进入社交界。可柯瓦列夫斯卡娅对此根本不感兴趣。那时,俄国的大学对妇女来说是禁区。幸好,一位著名的数学教师答应为她私人授课,于是她用一个冬天学习了微积分和解析几何。不过,这样终不是长久这计,要深造,只有出国。而未婚女子到国外求学会引起各种流言蜚语,因此,当时许多有志女性往往假结婚,以便远走高飞。柯瓦列夫斯卡娅也走了这条路。1868年秋,她在家乡与A·W·柯瓦列夫斯基举行了假婚礼。后者是一位信仰达尔文主义的古生物学家,和柯瓦列夫斯卡娅一家的关系很好,对她的聪慧好学尤为敬佩。假婚后他们一同去了德国。在德国柯瓦列夫斯卡娅进入了海德堡大学,在数学家哥尼斯伯格的教授下学习数学,同时还兼听著名物理学家霍尔姆赫兹和基尔霍夫的课。哥尼斯伯格经常讲起他的老师,被誉为“数学分析之父”的维尔斯特拉斯。柯瓦列夫斯卡娅非常渴望亲自聆听这位大师的教诲。1870年她来到了柏林,但柏林大学不接收女生,维尔斯特拉斯本人亦认为“妇女做不了出色的科学工作”。然而柯瓦列夫斯卡娅生性倔强,亲自去拜访大师,非常热切地向大师表述了自己献身科学的决心和对数学的爱好。她的真挚得到大师的好感。他想试试柯瓦列夫斯卡娅的才华,便随手拿出一组原准备让他的高材生解决的题目。出乎大师的意料,她迅速而有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大师深受感动。从而破例向大学评议会请求允许柯瓦列夫斯卡来听他的讲座,但却遭到了粗暴的拒绝。这位老人深信发现和培养新秀对科学事业的重要性,于是便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单独为她讲授。自1870年秋至1874年秋,整4个年头,从未间断过。柯瓦列夫斯卡娅成为大师最得意的学生。4年当中,她写出了3篇杰出的论文。第一篇《偏微分方程论》探讨了偏微分方程的柯西问题。所谓柯西问题,就是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问题。微分方程大都是物理问题的数学描述,解的存在性的证明,不仅说明解的寻求不是徒劳的,而且说明了问题在什么样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有解,更重要的则为是否有唯一解。柯西是考虑这一问题的第一作出重要贡献。而柯瓦列夫斯卡娅对标准型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作了重要贡献。这对解决振动、传导和波动等物理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后来人们称之为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娅定理,是偏微分方程理论的基本定理。1874年,葛廷根据大学授予她博士学位,成为数学史上第一位女博士。这一年4月,他与柯瓦列无斯基正式结婚并回到俄国,然而此时俄国还是同她出走时一样黑暗,女子仍然没有上大学和在大学教书的权力。1880年柯瓦列夫斯卡娅不得不再次出国,但却白白地浪费了6年的宝贵时光。在柏林,她的老师维尔斯特拉斯热烈地欢迎她,柯瓦列夫斯卡娅根据老师的建议开始研究光线在晶体中的折射问题。1883年她在第7届自然科学家和医生代表大会上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年她被聘为斯德摩大学讲师,1889年被任命为终身教授。1888年因柯瓦列夫斯卡娅对刚体旋转问题的出色研究,被授予巴黎科学院的勃尔丁奖中。刚体旋转问题上数学界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被称之为“数学的女水妖”,像欧拉、拉格朗日、普瓦松这样一个些大数学家都涉足过。但在1000多年中,只解决了小部分问题。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巴黎科学院于1888年再次设奖征文。在众多的应征论文中,有一篇题目为《关于刚体在重力作用下定点的转动》,用超椭圆函数的积分解决了刚体转动的非对称问题,从而开辟了近代力学中应用数学分析的新方向,得到评奖委员会的高度主评价。但他们谁也没有想到,作者竟是一位妇女。柯瓦列夫斯卡娅的这一工作奠定了陀螺仪原理的数学基础,在现代舰船、飞机、导弹和宇航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柯瓦列夫斯卡娅取得了如此显赫的成绩,在她1889年再次回到俄国时,在许多科学家的坚决要求下,圣彼得堡科学院才授予她通讯院士的称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