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动物学家
施佩曼(Spemann,Hans) 德国动物学家。1869年6月27日生于符腾堡州斯图加特;1941年9月12日卒于巴登州弗赖堡。 施佩曼除了研究动物学外,还研究过医学、物理学和植物学(研究物理学时,他得到了伦琴的指导),但占据他学术生涯中心的却还是动物学。他从1919年开始直到1935年退休为止,一直在弗赖堡大学担任动物学教授。 施佩曼最出色的工作是对胚胎的研究。胚胎究竟是怎样发育的,这是生物学中最令人难解的问题之一。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曾有一种看法认为,双侧对称的平面似乎是由受精卵的最初动作即分裂为二的动作所决定的。如果用一根热针杀死由此分裂而产生的一个细胞,剩下的那个细胞就会发育成纵向的半个胚胎。受精卵似乎从一开始,甚至有理由认为从受精那个时刻以前开始,就在其内部组织成了以后各部分的前身。这种观点几乎是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被午非批得体无完肤的预成论的一种复活。 后来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如果卵裂的细胞未被杀死而是被分离了,那么在第一次卵裂以后,甚至在最初五次卵裂以后,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虽小但仍是完整的胚胎。这便导致了一种说法,即在细胞内有某种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能够使细胞向正常的方向发育,即使这个细胞只代表原来受精卵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 在施佩曼看来,把细胞杀死并让它留在原处和把细胞真正分离出来,这两种情况所引起的细胞行为的差异似乎表明,一个胚胎的各种细胞对其四邻产生影响。 本世纪二十年代,施佩曼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证明,即使在一个胚胎开始表现出分化的确凿征象以后,它仍然可以分成两半,尽管其中几乎全是“将来的背”,另一半则几乎全是“将来的腹”,它们还是能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胚胎。这表明,在发育过程相当晚的阶段,细胞仍然是可塑的,因而再次否定了所谓预成的可能性。 此外,施佩曼还发现,胚胎的某一区域是按其周围区域的本质发育的。眼球本来是从脑物质中发育而成,以后又与从四周皮肤发育而成的晶状体相连接。如果把眼球放在离皮肤较远的、但按照自然过程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形成晶状体的区域附近,这里也会逐步产生一个晶状体。 显然,在胚胎中有一种能在周围区域引起一定发育的“组织者”(它不是什么神秘的生命力,而是实实在在的化学物质)。是一区域,如果所含的组织者能引起青蛙胚胎神经组织的发育,也可能引起蝾螈胚胎神经组织的发育。只要恰当移植胚胎的组成部分,本来正在向脑的方向发育的那一部分也可能会发育成为肠。 在施佩曼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以前的时代不同,斯塔林和贝利斯发展的关于激素的理论已经相当普及。人们已经可以看到,胚胎的发育是受激素控制的,因而根本无须求助于所谓生命力说或者预成论。施佩曼因自己的工作而荣获了193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