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化学家
布赫内(Buchner,Eduard) 德国化学家。1860年5月20日生于巴伐利亚的慕尼黑;1917年8月13日卒于罗马尼亚的福克沙尼。 布赫内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比他大十岁的哥哥汉斯。正是汉斯,首先使他对化学发生了兴趣,并且指导他学完了基础阶段的课程。布赫内在拜耳指导下研究化学,又从内格利学植物学。1888年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继续给拜耳当助手,一直到他当上了基尔大学的化学教授为止。 年青的布赫内受到他哥哥细菌学家的影响开始对发酵的问题发生了兴趣。这问题在生物化学中既是最老的老问题,也是最新的问题。在发酵果汁酿酒和发面做面包方面它是史前的老问题了,而另一方面,化学家们研究这种使有机物发生这些变化的化学物质---真正的“酵素”标本才不过始于佩恩和施旺之时,也就是半个多世纪多一点以前罢了。 有一个关系到在发酵过程中生命起的作用问题。活力论者总认为,生命遵循着一套特定于它的法则。在实验室里研究非生命物体推断出来的法则未必适用于活的有机组织。他们的立场已经在1828年韦勒从无机物中合成有机物质,以及其后一代人的珀金及其追随者合成自然界中未被发现过的有机物这些事实面前发生了动摇。 活力论者退而求助于发酵现象。他们说,可是,实验室里制出来的有机物质是利用剧烈的方法(如高温、苛性溶剂等等),而活组织呢,利用的却是最温和的环境:体温、水溶液,既非酸,也非碱如此等等。看来,事实上不同之处在于:活组织是利用了所谓的酵素来做催化剂了。 诚然,施旺和其他人离析出了酵素,并指出它们在试管里能象普通的非生命的化学药品那样起作用,但是,活力论者说,这些乃是与消化道中所发生的消化过程有关的酵素,而不是细胞内部的酵素。至于细胞中发生的化学过程,诸如糖变成洒精,活力论者坚持说,这些是与生命不可分的,而且决不可能用纯粹的无生命的化学药品组成的系统来实行的。屈内甚至提议说,细胞外的酵素应给它起一个专门的名称----酶。 布赫内想知道,是否可以用实验来证明酒精发酵和生命过程是不可分的,或者至少为这种观点提供证据呢。为此,他打算把酵母细胞和砂子一起研磨,直到把细胞全部磨死,然后看看他是否能制止住从糖中产生出酒精来。他的上司对这种实验的路子颇持异议,劝他改弦易辙,但布赫内坚持己意。 1896年他得到他的无细胞酵母液。他把它过滤了。然后又设法保护它不受细菌的感染。一种方法是往酵母液中注入很浓很浓的糖液(水果防腐剂就是用高度浓缩的糖制作的,浓缩的糖保护住水果不受细菌的侵蚀)。 他加了糖不久就发现有二氧化碳的气泡冒出来。这完全死了酵母液迅速地把糖发酵起来,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和完整无损的细胞所做的竟无二致! 因此,细胞间的发酵和生命不是不可分的了。布赫内证实了原先他想证实的反面。活力论者们这个最后的堡垒被攻破推倒了。细胞内部化学过程的进行不是靠什么“活力”,而是靠酵素,这种酵素与细胞外部化学活动有关的酵素毫无不同。现在一切种类的酵素都采用屈内给起的名字:酶。 布赫内的论证遭到鲁布内等人的攻击,但是布赫内能保卫住他的立场并最终赢得了胜利。1907年给他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的伟绩。1909年他成为布雷斯劳大学的化学教授。即令今天也还有活力论者,但是现在,他们的观点已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对这门学科的进展已鲜有影响了。 布赫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沙场。他在德军中任少校,在罗马尼亚战线上作战死亡。也许他是轴心国方面以这样的方式断送了生命的杰出的科学家,一如莫塞莱是协约国方面的重大损失一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各大国已学会更加小心翼翼地爱惜他们的科学家了)。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