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从QUICKSORT、CASE到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语言的公理化
  • Byte的发明者
  • 磁带机高速输入/输出机构的发明人
  • JOHNNIAL的主设计师
  • 集成电路和手持计算机的发明者
  • IBM/360的又一位功臣
  • 鼠标器的发明人和超文本研究的先驱
  • STRETCH项目的领导人
  • BASIC语言的发明人之一
  • 前后断言法的创始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早期计算机研发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ldstein)、威尔(F.Joachim Weyl)和马歇尔·约卫茨(Marshall C.Yovits)。实际上,这是IEEE为了表彰美国海军研究局在战后从1946年开始对计算机研究和开发的大力支持和杰出贡献所颁发的特殊的计算机先驱奖,李斯等4人是作为ONR的代表而获此殊荣的。

        大家知道,在1946年ENIAC完工以后,美国先后有MIT以福雷斯特和埃弗莱特领衔的旋风计算机项目,普林斯顿大学以冯,诺伊曼和哥尔斯廷为首的IAS项目,美国国家标准局由赫斯基主持的SWAC计算机项目,由美国中央统计局立项、由埃克特和莫奇利公司承包的UNIVAC计算机项目……纷纷上马,形成了一个热潮,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学科的形成,同时也为计算机产业奠定了基础。而这些项目都或多或少是在ONR的支持和资助下

    才得以进行的。以旋风计算机为例,上马之初,海军就拨款80万美元之多。后来虽因种种原因海军中止了对旋风的资助,由空军接管了这个项目,但旋风的主要开发工作是在海军支持下完成的,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ONR在计算机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和授奖,是符合历史事实和得人心的。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ONR数学部主任李斯。

        李斯是继格蕾丝·赫柏以后第二位获得计算机先驱奖的女性。巧的是她们都是数学家,也都来自海军。不同的是,赫柏作为科学家亲自参与了计算机的开发,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而李斯则是作为政府官员,作为管理人员,凭着其远见卓识,支持了计算机的研究

    和发展,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斯1902年8月2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Cleveland,Ohio),但在她2岁时即全家迁至纽约。1923年在纽约的亨特学院(HunterCollege)取得数学学士学位,192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31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她是以在职方式完成其博士学业的,因为从1926年起她就在母校亨特学院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受雇于全国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Nm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成为其下属的应用数学专门小组AMP(Applied MathematicsPanel)组长瓦伦‘韦弗(Warren Weaver)的副手,负责招募数学家为战时的一些研究课题服务。AMP所支持的课题超过200个,其中包括冯·诺伊曼在博奕论方面的研究以及与计算机有关的研究,李斯也因而与许多知名数学家相熟悉并了解他们的工作。由于她工作出色,战后被聘为ONR数学部(MathematicBmnch)主任负责管理海军有关数学的研究项目。1949年,数学部升级为MathematicsandScience Division,李斯也升任为这个部门的主任直至1953年离开海军。这期间,她不但是许多计算机项目的后援,也是许多计算机应用项目的积极支持者,尤其是在数值分析和后勤保障方面。例如,我们前面曾经提到丹齐格博士(Dr.George B.Dantzig)在线性规划方面的工作,就引起过李斯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她意识到运筹学、线性规划等学科的发展会极大推动后勤学的进展因此在1947年专门制定了“后勤学计划”(Logistics Program),两年以后还专门建立了“后勤学处”(Logistics Branch),大大促进了有关课题的研究。

        当然,李斯也有她的局限性,即她过份看重课题对数学的发展可能作出的贡献,而对课题的工程方面的问题极少兴趣,也极少关心(这可能同她的数学背景有关),这是导致海军后来撤销对旋风的支持的因素之一。但无论如何,李斯在战时及战后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利用她的职位及权力给予了计算机发展以有力的支持,仍是值得肯定的。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