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BASIC语言的发明人之一
  • 荷兰著名的ZRBRA计算机的设计者
  • IBM的第一个系统设计师
  • 最早用计算机解决原子能问题的数学家
  • IBM首台科学计算机701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 先于ENIAC Wa电子数字计算机ABC的建造者
  • 美国标准局西部机SWAC的研制者
  • ENIAC研制组的骨干成员之一
  • 杰出的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 ALCOL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催生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在恶劣环境中孤军奋战的成功者

    刻的印象。现在公认,祖泽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的数字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是世界领先的。但由于处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和发动世界大战的环境之中,他的工作长期不被世人所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研究成果才逐渐披露出来引起业界的重视和肯定。

        康拉特·祖泽(Konrad Zuse)1910年6月22日生于德国柏林郊区的维尔米斯多夫(Wilmersdorf,Berlin),但在东普鲁士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个邮局职工,家庭并不富裕。中学毕业以后,祖泽进了柏林的一所工业大学Technische Hochschule Berlin,Charlottenburg学习建筑,毕业以后进入柏林的一家飞机制造厂Henschel Flugzeugwerke,负责飞机的应力分析,也就是飞机在飞行中经受的各种力,以保证飞机的安全。这需要解各种各样复杂的微分方程,十分繁琐。这激发了祖泽研制计算机的兴趣,从1934年起就开始酝酿。有趣的是,祖泽在开始这一研究的时候,对前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英国数学家巴贝奇(Charles Babage,1791—1871)的微分机,一无所知;此外,他的工作是几乎完全一个人独立进行的,也很少获得资助。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不懈的努力,陆续开发出了Z系列计算机Z1、Z2、Z3、Z4四种型号。最初,他把他的计算机命名为V系列,这是“Versuchsmodell”的首字母,德文中是“实验模型”之意。后来为了避免和希特勒的V1、V2火箭相混淆,才改用他姓名的首字母。z1完成于1938年,是机械式的,由于零部件是在他父母家中自己制造的,不够精密,因此工作不够可靠。祖泽为z1向美国专利局提出过专利申请,但遭到拒绝,理由是申请书没有确切地说明发明的性质。z1在战火中被毁,现在有一个复制品陈列在柏林的博物馆内(Museum far Verkehr und Technik)。

     

     

     

     

     

     

     

     

     

     

     

     

     

     

                                  Zuse与Z1计算机

     

    1939年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以后,祖泽被征入伍。曾经部分地出钱资助祖泽的一位计算器制造商找到祖泽的上级军官要求免除祖泽的兵役,说他的研究也许能帮助德国空军设计出更好的飞机。但那位军官拒绝了这个要求,说德国空军是无敌的,用不了设计更好的飞机。这大概反映了纳粹德国当时狂妄和不可一世的姿态。

    服役一年以后,祖泽回到柏林的飞机制造厂,开始设计和制造机电式的z2,但仍然自己掏钱,在父母的家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在一个名叫许莱叶(Helmut Schreyer)的电信工程师的帮助下,祖泽用电话继电器为主要元件制成了Z2。由于战时环境,祖泽只能弄到二手的继电器,因此Z2的工作仍然不太可靠。所幸有一次飞机制造厂的一位飞机设计专家台希曼(Alfred Teichmann)到祖泽家去看到了这台机器并引起了他的兴趣,通过他的工作,德国航空研究所DVL(Deutsche Versuchanstalt far Luftfahrt)开始资助祖泽的研究,希望祖泽的计算机能帮助解决机翼的颤振问题,这是飞机设计中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飞机制造厂也终于同意祖泽成立一个15人的公司去建造计算机。这样,1941年年底,Z3终于完成。这台计算机虽然仍然采用继电器元件,但却具有了现代数字计算机的一切主要特征,即有存储器、机器运行由程序控制等。z3的存储器是基于继电器的,共用了2600个继电器,能存储64个22位的数。运算速度比ENIAC慢,但比Mark I快一些,造价仅为6500美元。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