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半导体平面处理技术的发明者
  • 发明纠错码的大数学家和信息学专家
  • ENIAC计算机的催生者
  • 对IT技术发展作出天才预测的科学家
  • 计算机产业化的先行者
  • 经典巨著《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的年轻作者
  • 引领一代计算机技术世界潮流的英国学者
  • 大器晚成的科学家,APL的发明人
  • 他发明了著名的霍夫曼编码
  • 从数学家到数值分析专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计算机发展史上最值得记忆的核心人物

    个第一:第一台平行计算机,第一台实时计算机,第一台采用磁心存储器的计算机……而且它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美国著名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的核心,这个系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先驱。Whirlwind的主要设计者就是福雷斯特。

    福雷斯特(Jay Wright Forrester)1918年7月14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名叫克里马克斯的小镇(Climax,Nebraska),他的父母在那里拥有一个奶牛场,福雷斯特就是在奶牛场长大的。从上小学开始,福雷斯特就对电感兴趣。念高中时,他用旧汽车零部件建造了一套风力发电系统,能产生几伏的电力,使自家的奶牛场第一次用上了电。中学毕业以后,他进入内布拉斯加大学,原打算进农学院,但在注册前不久变了注意,决定学电气工程。1939年毕业时,他是该校70名电气工程系毕业生中的第一名。当年7月,他进MIT攻读研究生,同时在高压实验室工作。第二年,戈登.布朗(Gordon Brown)教授在MIT新建一个伺服机构实验室(Servomechanisms Laboratory),福雷斯特被布朗看中,转至该实验室工作。由于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实验室承接了不少军工项目,福雷斯特忙于开发用于枪炮和雷达的电气和液压的伺服系统,他的硕土论文也被耽误了,直到1945年才以“液压伺服机构的开发”(Hydraulic Servomechanisms Developments)为题完成论文,并通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

    这时,福雷斯特打算离开MIT去创业,在自动控制领域一展身手。但布朗教授十分看重这位年轻人,极力挽留,为此他列出他名下的十几个项目让福雷斯特自己选择。结果,福雷斯特中意于其中的ASCA项目而留了下来。ASCA是Aircraft Stability and Control Analyzer的缩写,即“飞机稳定性和控制分析仪”,是海军特种设备中心(Navy Special Devices Center)的一个项目,用以检查飞机设计的空气动力学效应。项目中原包括要建造一台模拟计算机以实时模拟飞机飞行时的性能。但福雷斯特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模拟计算机的速度太慢,无法满足对飞机飞行进行实时模拟的需要。海军特种设备中心的克劳福特(Perry Crawford,原先是MIT的一个研究人员)于是建议福雷斯特改用数字计算机,并安排他与哈佛大学和宾州大学正从事Mark和ENIAC开发的科学家接触,其中也包括冯·诺伊曼和埃克特。这成了福雷斯特一生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46年1月,旋风计算机正式上马,时年28岁的福雷斯特成为MIT新建的数字计算机实验室的主任。

    旋风设计之初,是仿照EDVAC的串行计算机,但福雷斯特很快认识到这样计算速度仍然达不到实时的要求而改为并行,这使旋风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并行通用计算机,能满足实时应用的需要。接下来的问题是机器的可靠性。当时采用的真空管的寿命很短,平均只有500小时,旋风虽然只用了4 000只真空管,远比ENIAC的1万8千只少,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仍然很低。福雷斯特经过仔细研究,采用一种不含硅的材料做阴极,把真空管的寿命一下提高了1 000倍,达到500 000小时;然后他又设计了一种边缘检测系统,使得任何电子元件在刚开始出现不正常时就能被自动检查出来从而获得及时更换,这使旋风的可靠性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经过175名工程技术人员的3年努力,耗资300万美元的旋风终于在1950年初投入运行。旋风字长16bit,加法速度为2μs,乘法为20fls,是20世纪50年代初最快的计算机。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