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堆栈式计算机的首创者
  • FORTRAN和BNF的发明者
  • IBM系列机的功臣和插接兼容式计算机的创始人
  • 美国标准局东部机的项目负责人
  • 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自动数字计算机Mark I的设计者
  • IEEE — CS和计算机先驱奖介绍
  • 我国机器人研究的开拓者 蒋新松
  • 机器人之父:加腾一郎
  • 深蓝之父许峰雄:我不是教授的一个好学生
  • IBM 360系列计算机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追记中国巨型机之父、中科院院士慈云桂

    换代。他抓紧晚上时间,在国外就基本上完成了晶体管计算机的方案设计。回国后,慈云桂向领导汇报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晶体管取代电子管,立即进行计算机换代。聂荣臻元帅指示:尽快用国产晶体管研制出通用计算机。

    1965年,441B/I型机鉴定会刚刚结束,慈云桂便提出研制中国的集成电路计算机。这使得他周围的人连连感叹:“实在跟不上慈教授的步伐”。原来,1964年4月,美国宣布已制成世界上最早的集成电路通用计算机IBM360,世界计算机开始进入第三代。

    不久,“文革”动乱开始。慈云桂受到冲击,但他没有屈服。为摆脱干扰,研制组到上海郊区,很快搞出了总体方案。1970年秋,学校主体南迁长沙,计算机系设在市郊的一座农校里,由此开始了攻关。在慈教授的带领下,全体研制人员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苦战3年完成了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和模型试验。接着,他又带领大家开赴北京的生产厂。40多人工作和睡觉都挤在一间木板棚里,夏热如蒸笼,冬寒似冰窖,前后达4年之久。1977年夏,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151-3呱呱落地。次年10月,二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通用计算机系统151-4通过国家验收。1980年,151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装载于“远望”号测量船上,南征太平洋,为完成我国首次洲际导弹飞行测量任务立下汗马功劳。

    1975年到1977年,慈教授两次率领科研人员走遍大江南北,进行高性能计算机调研活动。气象部门急需巨型机做中长期天气预报,航空航天部门急需巨型机以减少昂贵的风洞实验经费,石油勘探部门急需巨型机进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有一个部门租用了外国一台中型计算机,却要由外方控制使用,算什么题目都要交给人家,中国人不得进入主控室。慈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听着,思考着,心潮澎湃,激愤难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进一步激发了慈教授研制我国巨型计算机的决心。

    1978年3月,科学的春天来临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决断,研制亿次计算机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国防科大的前身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慈教授被任命为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从百万次到一亿次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慈教授在总体方案论证会上当众发出誓言:“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自此,他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兼程,成立了十多个攻关小组,从元器件的选取,体系结构的确立,部件的设计,工艺的实施,到软件的研制,都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与反复试验,作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决策,攻克了100多个技术难关。为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慈教授抛弃辛苦好几个月才完成的总体方案,重新设计更先进的方案,实现了巨型机机型的跨越发展。

    在他的带领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双向量阵列的全流水线化体系结构,素数模主存储器结构和选用MOS器件方案,并首次在国内采用软件工程方法,研制了符合软件规范的近200万行大型程序。

    1983年11月,由张爱萍将军命名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慈教授:新一代“银河人”没有辜负您的期望,银河精神正在“银河”故乡不断发扬光大。

    1992年11月,慈老生前极为关怀的“银河-II”10亿次通用并行巨型机问世,军委主席江泽民题词鼓励:“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中央军委授予我们“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1997年6月,“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又取得新的突破。从1989年起,国家每四年进行一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比,我们每届都获得高奖。现在,10年前的计算机系兼研究所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计算机学院,我们正在向着建设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院的宏伟目标挺进。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