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
1976年,罗城县进行中草药普查,黄汉儒和同事们几乎走完了罗城县大大小小100多个村,收集整理了1000多种民间验方。在接触了大量的壮族民间草药验方后,黄汉儒充分感受到了民族医学的博大精深,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念头:一定要发掘、整理壮族医学理论,让这些神奇的民族医药为更多的人民服务。
1979年,黄汉儒考上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广西第一位中医硕士研究生。在中国中医研究的最高学府里,黄汉儒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如饥似渴地研究医书,学习民族历史知识。经过三年苦读,学有所成的他毅然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壮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壮族医药研究当中。
苦心钻研 硕果丰厚
黄汉儒在回到广西中医学院后,创建了壮族医药研究室,开始第一个研究课题——壮族医药。而后,为了更好地研究民族医药,他创建了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等,担任研究所所长和民族医药协会会长等职务,从此踏上了壮医药的发掘、研究以及整理之路。
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办公室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壮医药资源普查。在为期6年的普查中,收集到了大批历史悠久的壮族医药文物、壮医药手抄本、壮医药验方、-等,建立了广西民族医药陈列室、广西民族医药标本室,收集标本过万份,为进一步研究壮族医药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壮医药事业的开拓者,黄汉儒被称为壮医理论鼻祖,为壮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付出了大量心血。1998年,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药史》出版,填补了壮医史上没有医药专著的空白。1999年,《壮族医药史》获得国家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国家图书提名奖和全国优秀民族图书一等奖,并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医史专家蔡景峰誉为“壮族医药史上的里程碑”。2000年,黄汉儒主编《中国壮医学》出版,结束了壮医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的历史,奠定了壮医学的理论基础。
2002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包括由国内知名的藏医药、蒙医药、傣医药以及中西医药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对黄汉儒主持的《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科学鉴定后,认为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基本形成,为我国一些尚未进行总结的少数民族医药做出了榜样,有示范作用。
如今,年过花甲的他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依然关注着广西壮医药事业的发展,关注着相关人才的培养。2002年,广西中医学院正式招收中医专业壮医方向五年制本科生。2005年4月,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学院成立,壮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这让黄汉儒感到十分欣慰。
神奇壮医 亟待发展
黄汉儒说,壮族先民们千百年来与自然和疾病作不懈的斗争,从而形成了神奇的壮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由于民族医药产业开发投入不足,目前广西的壮医药发展相对落后,与藏药、蒙药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已经开发的壮药中,至今没有一项获得国家药品准字号批文,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品牌。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壮医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黄汉儒认为,壮医药应该引进外资,加快民族医药研究步伐,抓住机遇,实现壮医药跨越式发展。
黄汉儒现在又多了一件牵挂的事,那就是正在筹备创办中国-东盟医药科技园。在科技园里,将建设大型的民族医院、年产值过亿元的民族制药厂、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医药物流中心等等,把科技园打造成民族医药产业基地。
黄汉儒这一生都与壮医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退休后的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壮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把生产建立壮医药品牌作为现在的目标。他说:“作为壮族的儿子,我很骄傲,宏扬民族文化,解除人民疾苦是我人生奋斗的目标,不管碰到什么困难,我都无怨无悔!”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