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一个坚韧不拔的中国女人——江佩珍
  •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王双飞老师事迹
  • 邹承鲁:奋斗不息的科学之路
  • 潘其旭教授的壮学研究之路
  • 赵劲民博士:异体拇指移植 世界第一人在广西
  • 广西也能制种黑麦草——访草业专家赖志强
  • 著名壮族科学家郑志鹏:父子两代同样故乡情
  • 周亚仙:不以一己之私损害公众利益
  • 黄汉儒:解除人民疾苦为壮医药奋斗一生
  • 未来会更好——访广西举重队总教练唐锦波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科学家

    把科技富民当天职

    的青年人一进入西瓜育种界,很快就以他的聪明才智为广西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园艺所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攻克了国内外几十年来制约多倍体无籽西瓜育种及大田种植生产性能差的“瓶颈”问题,并从此一路领先,至今所育成的广西无籽西瓜1-8号和“黄金”桂冠系列无籽、有籽西瓜新品种共13个,一些品种不但在区内外广为推广,还被东南亚各国竞相引种。 

      国内有籽西瓜的生产,20世纪80年代一度被台湾“新红宝”以高价垄断了市场。又是李文信带领大家4年攻关,育成了比“新红宝”抗性更强,品质更优且产量高出15.52%的“桂红三号”,并很快在11个省、区推广,迎来了全国有籽西瓜生产超“新红宝”的“桂红三号”时代。 

      近年来以“黑美人”为代表的小型西瓜成为市场新宠,但都是些有籽瓜。李文信在“九五”攻关中根据市场需要又主持育出了“黑绣球”、“小公主”等几个小型西瓜,不但无籽,而且抗性强、早熟、质优、耐贮,产量比“黑美人”高30%以上,特别是种子价格不到“黑美人”的十分之一,表现出极大的竞争优势。同时,他们还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的甜瓜新品种。 

      良种西瓜、甜瓜的大面积推广,使原本只有一千几百元收成的瓜地,一下子增到了二、三千元甚至更多,农民地里遍地涌“黄金”。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李文信所主持并亲自参加选育的西瓜、甜瓜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9.3万公顷,总产值94.69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为国家创税超5亿元。 

      高效农业的探索者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一度带来了中国农业的高速增长。但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农业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并波及到农民的增收,市场经济的残酷性开始凸现。 

      这些变化使李文信敏锐地意识到,以土地为惟一生产资料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充分挖掘土地生产潜能提高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增产增收问题,对人均耕地水平低于全国的广西更是如此。 

      他想到了高效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始,李文信开始了新的攀登。他不辞劳苦深入北海、藤县、贺州、田阳、鹿寨、金秀……结合良种西、甜瓜及蔬菜新优良品种的推广,因地制宜指导农民进行不同作物品种的合理搭配,实行耕地科学轮作,他所探索出的春西瓜-夏白菜-秋番茄、辣椒,早稻-秋西瓜-冬碗豆,西瓜-粉葛等等一系列理想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原来单一的稻田或菜地变成了一年多熟的高产高效农田,使亩产值七八千乃至上万元成为了可能。这一切为后来我区声势浩大的“万元田”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1999年冬,一场罕见的霜冻之后,大棚技术迅速推广,成为我区高效农业的新举措。然而,照搬北方模式的固定大棚,在高温多雨的南方很快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长期封闭式的栽培,使土壤得不到风化、淋溶,造成了有害物质和病菌的积累以及螨类害虫的猖厥,严重地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带着新问题,李文信反复研究,提出了“隧道式栽培”技术,即在农作物需要保护期间,用数支长竹片插在地里成为拱形支架,盖上塑料薄膜变成隧道样的拱棚。一旦灾害天气结束,去掉薄膜让作物重见天日。实践表明,这种常规栽培辅以必要的应急保护覆盖措施,在充分发挥大棚栽培优点的同时克服了大棚栽培的种种弊端,而且大大节约了建造固定大棚的投入。这一技术十分简单,可李文信却是与日本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1999年罕见的霜冻,还使不少地方的龙眼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区是全国最大的龙眼产区,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李文信苦苦思索,找到了果树矮化保护设施栽培技术,去冬今春在灵山县龙武园艺场试验,效果十分理想。 

      就这样,李文信虽然是有名的育种专家,却从来不把自己禁锢在专业研究的窄小空间,只要是生产需要农民需要,他就去努力攻关,表现了科技工作者豁达的胸怀。无限忠诚的-党员李文信从小就立下要振兴农业强国富民的大志。1977年在广西农学院毕业,1979年加入了中国-党。他以忘我精神搞科研,曾经在远离南宁的试验基地一蹲就是6年;他受聘担任南宁、北海等10多个县市的技术顾问,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抓好良种良法推广,他每年下乡时间占了三分之二,仅去年一年就走了26个县。 

      去年3月,象州县农业生产突发难题求助于广西农科院,任务落到了李文信身上。可在出发前夕他突发高烧,家人担心他的身体,提出让院里换人,但李文信不肯,他到医院打完针后如期出发。几天后当他胜利完成任务要返回南宁时,因咽喉红肿化脓,已经连话都讲不出了,令当地的领导和干部群众十分感动。 

      天道酬勤。20多年的奋斗,他硕果累累,获得了部、省区及厅局级共6项科技进步奖,出版了3部专著、发表了46篇论文及编写了大量的科技培训教材,并被评为广西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专家和自治区优秀-党员。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作为知名的农业专家,李文信却从未出国开过“洋荤”。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因为他实在舍不得花钱,他要把所里有限的经费分分都用在科研的刀刃上。为了弥补这个欠缺,他只能给自己加大压力,刻苦自学和进修外语,从国外的资料中了解动向,使自己在西瓜、甜瓜育种的研究中20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全国领先水平。 

      他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着对事业的忠诚。鉴于他的才华,前些年一些境外农业公司曾以诱人的高薪聘请他,他却不屑一顾。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谈论得最多的还是农民的增收这个话题。如何实现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要让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00元?他以科技工作者特有的坦率对记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一是要有新品种,二是要有好技术,三是注重产品品质,四是分析好市场动向。这些年我按照这个思路去指导农民,没有谁不增收的。因此,只要能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扶持,我一定能抓出一批成功典型来。 

      -党员如何实践“三个代表”?李文信20多年如一日,以科技富民为己任,用行动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回答。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