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中能够起到领头和主导的作用。如何找到这个突破口,真正使广西能够起到龙头作用?这个难题不太容易破解,因为在整个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里面,大多是“弱弱型”的合作。
杜新:怎样从“弱弱合作”上升到“强强合作”?如果离开了这个思考,这个合作是比较难的。有一个背景,我们比较关注:八十年代的时候,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多媒体走廊成效突出;九十年代之后,珠三角超越了他们。这两强应该是中国与东盟地区的两个发端,强势的合作是不是从这个层面去考虑?
此外,尽管讲发端在南宁,但其实源头应该在珠三角,在珠三角的制造业。这对广西可能是个命题,应该重新认识广东和我们未来强势板块的源头。我们讲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台商台资乃至东南亚等多区域合作机遇,包含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和项目,还应该有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的相互作用以及影响。所以,是不是从“弱弱合作”的思维转向“强强合作”的选择,首先是当今破解M型战略重要命题的一个思考取向?
古小松:“弱弱合作”如何才有效?这个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变成开放,“弱弱合作”本身拿不出东西,通过开放,引进第三个国家、地区参与这个地方资源的整合来发展。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本身有区位优势,国际环境也很有利,如何发展起来?特别M型战略提出之后,确实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做法。
我觉得,“两翼”构建一定要与“一轴”发展结合起来。当初我们曾经提出南宁至曼谷经济走廊的构想,说实在的,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更是个高屋建瓴的战略。如果要把南-新走廊做好,把香港和广州纳入,从经济角度是比较容易搞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广东和香港没有太大的兴趣,然后对广西南宁本身说就是一个边缘化。
杜新:从规律来说,从两强的两端同时启动是最佳的。是不是应该依托珠三角的经济总量来覆盖“4+2”?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也是龙头的一部分,在我得以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对整个东盟地区具有更多号召力?
观点——超常规发展呼唤强势模式 苏州科技园区模式可能是一个重要借鉴
古小松:这么理解有道理。关键在于打好东盟牌,吸引别人到这里来。现在看,应该首先做好南宁到河内到曼谷这个走廊,然后再向两头延伸,向南把新加坡连起来,向东把粤港澳连起来。这个走廊一定要运作起来。其次,要考虑怎样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平台,把东南亚的优势、中国华南的优势,在这里聚集、交换、合作、升级,产生效应。
广西“4+2”地区将来可能成为一个产业和城市群比较集中的地方,但毕竟它的起点比较低。如何突破?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载体。否则就在那么大的一个地方,凭一两个项目、一两个领域要带动整个地区,可能需要很漫长的时间。所以,能否搞一个类似苏州工业园区——北部湾工业园区,可以借鉴苏州的经验,面积可以划大一些,变成科技与工业结合,利用资源吸引更多的产业。有这么一个载体,无论从工业发展程度、经济总量,到一些高层次的人可以集中,发展起来,才可能带动整个北部湾,才真正是一个突破口。
如果靠一两个大的项目,要带动北部湾,这个比较难。比如我老家广东茂名,有很大的石化项目,始终是广东三流地区,经济还是不行。而苏州的工业园区,有一个很先进的模式,能够把国内外先进的资源往那集中,关键是人才往那里集中。我们觉得“4+2”要搞,更重要的是集中搞一个载体。
杜新:把您的观念理一下,第一,要有一个超常规的做法,要选择强势模式,否则很难做起来。苏州工业园区就是可以考虑的参照模式。第二,重点是,还是要有资金、技术、项目的来源,我们自身还是要对它形成强力吸引。这里很需要深入剖析。
我向院长介绍我们前段时间走的一些感受:钦北防正在形成一些产业的聚集。以钦州为例,以后可能形成石化、浆纸、能源、粮油等强势的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资金、项目、资源来自中国内地、东盟地区,也包括粤港、印尼等地区。这是一个来源。第二个来源,自身积累和投入,但是仅够自身的努力,肯定是一个由弱到强的漫长的过程。广西的区位优势可能就会失去。这就涉及到更深的层面:国家产业政策能否支持?如果M型战略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是难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古小松:正因为这样,要争取国家支持,一定要搞一个科技园区。把环境构建好了,广西吸引人才还是有希望的。今年7月,广西在中国城镇人均收入处于第18位,并不低。北部湾地区广西段发展的最大障碍还是人力资源、高层次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最终就是人的竞争。我们看苏州工业园,整个工业园区人的素质很高,它的博士等高学历比例,广西很多大学都达不到。它得益于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政策、好的体制。它把新加坡那个模式搬过来了,它的办事效率在全中国是最高的。北部湾地区一定要打造成这么一个地区,不然很难突破。
杜新:刚才你提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让我们感到压力比较大的课题:一个强势的经济板块的形成,要靠强势效率。“4+2”由几个城市刚刚走到一起,迈出了合作机制的第一步,如您所说,变成制度和体制还有漫长的路,所以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都要从成功的区域、经验去汲取。
观点——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合作是强势发展之道
古小松:科技园区能否搞起来,关键在于能否有好的产业形成,还有形成产业链。世界石油正在枯竭,生物能源可以代替矿物能源。巴西已经搞乙醇汽车,已经把一半的甘蔗变成石油。乙醇的成本肯定比石油低,广西有那么多甘蔗、木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我们的甘蔗变成乙醇,能不能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我们有柴油机、汽油机技术,如果生产这个技术,我们再搞柳州的汽车,就变成可以生产乙醇的汽车,形成一个产业链,特色产业牵涉多少农民。广西并非一定要靠别人的产业转移,有一些资源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好好的开发起来。我认为,广西可以吸引资金、人才、资源在这里集中、交换,变成我们一个很先进、有特色东西,只有走在产业发展前面,才能拥有朝阳产业,不能拿夕阳产业过来,要往前赶肯定必须这么搞,不一定非要搞钢铁、石油,我们应该要真正要创新,有创新才有生产力,你要赶上别人,甚至超越别人,就要靠一些超常规的方式,真正要有一个载体吸引别人。
杜新:古院长从一个很深刻的层面、很高的境界引领我们的思考。要实现超常规发展,路径有很多,在目前最有选择的,那就是用创新的方式去重新认识我们已有的优势,从这个角度,去打造全新的创新体系。您的这个观点我觉得是今天的一大亮点!
从创新型的思维,到形成创新型的产业、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体系,乃至成为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集群体系,圆满地覆盖了南-新走廊,我们的追求、整个东盟的追求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从这个层面来说,在我们同东盟各国产业、经济和城市功能都有同构和异构但同构特点更为突出的情况下,东盟应该如何比较好的创新思维,中国方面怎样有个比较好的创新思维?
观点——要加大对东盟特别是中南半岛产业针对性研究规划广西产业布局
古小松:确实,我们回到要突破、要创新,要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优势互补。确实一轴两翼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框架构想,从南宁到新加坡这个走廊,定为一个主轴,两翼包括陆上和海上的中国东盟合作,作为一个整体。现在很多国家希望利用东盟的资源,其实我们也在利用,比方我们进口一些石油、橡胶呀,那么,如何进一步的拓展,然后能够长远的合作下去?关键要解决互利共赢,消除东盟一些国家的疑虑。所以,我想下一步合作,如何能够双方在分工、一些产业,相互能够接得上,同时能形成一些产业集群,产业能够延伸到他们那里去。这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
我们有一些产业,特别是与中南半岛的一些国家,尽管有一些雷同,但是还是可以做的。比如生产酒精,其实在中南半岛,柬埔寨、老挝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蔗,变成酒精拿回来,双方都发展了。结合广西的实际、资源。比如老挝,他是23万平方公里,跟广西的面积一样,他的甘蔗产业技术不高,但是可以和我们的产业配合起来。柬埔寨也有12-13万平方公里,有些产业也可以合作。包括马来西亚,就可以开发利用棕榈油的汽车,他们的制造业不如我们,通过优势互补开发这些产品还是有前途的。“一轴两翼”应该尽快运作起来。
杜新:这就带来了“4+2”又一个课题:要深入研究产业关联性问题。我们应加大对东盟特别是中南半岛产业针对性的研究,规划好广西的产业布局。
古小松:广西一些产业与中南半岛的一些产业,尽管有一些交叉,但是产业链有所分工,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布局。比方,甘蔗可以在老挝,可以生产白糖、乙醇。特别在在金三角一带,替代毒品种植,完全是很好的事情,而且当地对于非传统的合作非常欢迎。如果把这些产业跟这些国家的政策结合起来,那么,广西可以向这些地方大力发展酒精、发动机、汽车等下游产业。比如广西已经是桑蚕大省,可以到柬埔寨、老挝种桑养蚕,建立基地,如果变成服装,这个产业链很长。用类似的办法发展,城乡差距就会缩小,就是一个经济强省。农村发展,城镇化就来了。所以讲,广西不是没有路可以走,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就是要研究相关的产业链以及如何地有机结合。广西和东盟的合作也好,实施M型战略也好,都可以作为系统工程考虑,这也是广西工业化的一个工程,还是很有希望的。
观点——区域经济既有合作也有竞争 关键是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
杜新:“资源东盟”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东盟的战略资源很丰富。东盟的亚热带农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海洋资源等等都很丰富。但是东盟国家对资源开发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资源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我们如何达成共同开发利用资源的共识,加快发展,多方受益?
古小松:东盟资源确实很丰富,同时也在提高保护自身资源的意识,在这个情况下,推动资源开发利用的共赢战略,可能需要双方很好地沟通、交流和合作,让他们认识到确实我们的合作是一种共赢的关系,他们发展了,我们也发展了。中国-东盟共同开发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产业,这个优势前景一定很好。
杜新:区域经济里面合作与竞争是主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来可能在磨合、对接过程中,推动产业布局不断趋向和谐、产业水平也会不断趋向提升,从而引发新一轮竞争,最后又走向新一轮合作。那么,在合作与竞争中什么因素应该体现互利共赢、起到更好的主导作用?
古小松: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也有一些竞争。比如说吸引外资,东盟国家担心因为中国发展很快,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一些外资开始从东盟国家转向中国,还有一些出口市场、一些服务领域也在转向中国,东盟国家就比较担心。但是这个情况也在发生变化。东盟现在对这些问题,也逐渐地看得不那么重了,毕竟中国的发展是难以阻挡的。只能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找到合理分工的途径。比如拿电子产品来说,它同一个零部件的产业链、产业节可以放在不同国家生产。这种合作的机遇相当广泛。
杜新:谁起到“放”的作用?一是政府包括规划的功能,二是市场包括配置的功能。
古小松:主要是市场配置、服务环境。我想最重要的是软环境。为什么有些货流舍弃广西北部湾港口,愿意跑到湛江更远的一点,可能人家那里港口功能更完善,主要是人家的服务特别好。所以讲,许多人说要争取什么政策、很多的资源,其实最终还是要靠服务,靠软环境,最终能够提供一个让人家通关能更便捷、更顺利。有一些产品为什么不走这里,走深圳、广州,就是因为别人的服务特别好,货轮的班期很密集,很畅通。许多综合因素在起作用。
杜新:这里有一个相对成本、比较优势问题。
古小松:这里面还有一个通关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观点——广西要打造自己的产业高地
杜新:如何要把这个关键的环节拎出来,刚才说主导因素,从市场运作方面哪些因素能够主导良好的服务环境的形成?哪些因素能够促使产业集聚能力更好地形成?是不是有一个产业、市场运行的关联度问题?是不是关联度越强,集聚能力越高、效率也越高?
古小松:机制本身就是关联,特别是合作的机制、通关的简化、合作的便利化。真正实现无缝对接。但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回过头来,M战略真正合作的意义就在这里。
广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利用好中国东盟这个品牌,形成广西的产业高地。广西的产业高地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有了这个高地,就是重要磁场的形成。要围绕北部湾龙头的角度去思考,值得好好去思考。
广西打造自己的产业高地也是有可能的,关键是要创新和有特色,如中医药的研发生产,把广西一些有优势和潜力的项目放在工业园区里孵化,逐步形成产业高地。
杜新:所以讲到关键点,如果“4+2”乃至广西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经济板块,就谈不上影响力。有了经济板块,有了产业高地,才有经济实力,才有话语权。
古小松:
这里边,我认为最重要是把中国与东盟交流与合作吃透的问题。就是中国与东盟有哪一些东西可以合作,包括-、经济问题,像农业合作。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