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委员郑皆连
这个留着个小平头、中等个子的六旬老人,如果用世俗的官阶衔头来介绍他:什么广西交通厅副总工程师、副厅长兼总工程师、交通部技术顾问、广西科协主席……显然,这样的介绍仍然不够份量。作为广西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承载他生命的厚重,是他在专业领域对广西、中国,甚至世界桥梁的卓越贡献。
1968年,建造广西灵山三里江大桥,他首创了我国双曲拱桥无支架施工的新工艺,解决了不立拱架修建拱桥的难题。由于施工方法的突破性意义,在广西产生了轰动性的影响,那年,是他大学毕业的第三个年头。
1976年,他主持设计了广西第一座无支架施工的箱型拱桥——来宾红水河大桥.这座被文汇报记者称之为”母桥”的桥梁设计理念从此传遍广西的四江五河,之后的十多年中,广西共修建此类大桥40多座,累计长度两万多米,节省了上亿元的资金。
1996年,建造邕宁大桥时,他担任该项目的课题组长。他提出的千斤顶斜拉扣挂连续浇注拱肋外包混凝土等技术,成为世界拱桥建设史上的首创,他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是的,这就是他!郑皆连,他用桥梁架造了自己华彩生命的同时,也以知识分子的风骨,怀揣着百姓的民情民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