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 奖。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教授在弱相互作用研究 领域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工作:除去宇称不守恒定律,还有二分量中微子理论、两种中微子理、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 。
在统计力学方面,李政道和杨振宁研究了一阶相变的本质(1952 );完成了稀薄玻色硬球系统低温行为的分析(1956 );他们还对量子多体系统的维里展开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956-1959 ),并和黄克孙一起研究了量子玻色硬球系统的能级(1956-1957)等等。这些研究对多体理论作 出了开创性的和重大的贡献。
70和80年代,李政道教授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方面的研究,具有经典意义。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对以后的场论和重整化研究有很大影响。“KLN 定理”的提出,为分析夸克—胶子相互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反常核态”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真空的认识,推动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用随机格点的方法研究量子场论的非微扰效应,并建立离散时空上的力学,理论上受到广泛重视。 李政道教授近年来关于高温超导的系统理论研究工作,也是别具一格的。
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在李政道教授的建议和安排下,自1979 年,由几十位中国学者到国外学习和培训,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 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 的BEPC方案,并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使BEPC工 程在选择方案、进行设计和建设中都得到了美国高能物理界的帮助和支持,对撞机之能如期建成,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为年轻人的尽快成才,李政道教授除在国内开设长期座外,还倡议并创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计划(CUSPEA),在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内,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并得到美方资助。
1985年,他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1986年,他争取到意大利的经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并担任主 任,每年回国亲自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指导CCAST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对提高科技人员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 在北京大学建立了北京现代物理中心(BIMP);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学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复旦大学的李政道实验物理中心。他是中国科 技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大学的名誉教授。
1994年6月8日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