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家凯奇1992年去世前所谱的一首长约20分钟的钢琴曲,所谓“ASLSP”就是“愈慢愈好”(As slow as possible)。后来一批德国音乐专家和管风琴技师决定按字面意思来“贯彻”凯奇的构想——尽量把它拉长。可是到底该有多慢?演奏一天还是没完没了?经过讨论,他们选择了639这个数字,因为准备演奏此曲的风琴的琴龄在2000年刚好是639岁。 不知道是不是德国人太热爱哲学的关系,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拖拖拉拉”原来也是为了体现出一种“思想深度”。主办音乐会的耶里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而混乱的时代,639年的‘慢长’演奏,能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也许,这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吧。 下一次变奏将在2006年3月出现。不过听众们倒不必担心要直挺挺坐在台下600多年,因为要听完整场音乐会可能要请20多代子孙一起帮忙才行。 约翰·凯奇(1912-1992)是20世纪颇具争议的美国先锋艺术家。他的曲子都很注重“静”(silence)。他最著名的乐曲是1952年创作的《4分33秒》,这首无声的“有声作品”,没有任何音符。初次演出时,钢琴家走上舞台,端坐4分33秒后,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由此引发大规模抗议。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此曲仍然在观众中颇具争议。因此,凯奇也被认为是音乐界的行为艺术大师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