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相结合的政策,针对三峡库区移民问题提出了“开发性移民”的新模式。 “开发性移民”是指由政府利用移民经费,开发本地资源,创造出优于过去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库区经济繁荣,使移民长居久安。 从单纯依靠库区安置到大量外迁,移民搬迁方式的转变使三峡库区正在走出土地容量严重不足的困境。 借移民之机,库区农业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已实施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有一百余个。走进三峡库区,一条条新开的梯田种满了脐橙、李子、桃等经济作物,乡镇企业、个体商业星罗棋布。 移民是对库区人观念的巨大冲击,这些听惯了船工号子的三峡人,普遍存在对故土依依不舍的情结。云阳县首批外迁的一位移民就曾坚持要把一个祖传的水缸带到几千里外的上海。 观念转换是痛苦的,但观念一旦转换,往往会变成巨大的精神财富。外迁广东博罗县湖镇的巫山移民刘迎春,被这里发达的经济环境所吸引,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办起了一个灯饰配件厂,成为外迁移民第一厂。 与此同时,库区也是目前东部沿海企业在西部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库区企业借搬迁的机遇,打破地域局限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了多种方式的合作,库区成为名牌汇集之地。对外开放,正在成为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 据统计,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已累计搬迁安置移民七十余万人。库区主要移民区县,居民储蓄余额增长了六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三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两倍多。百万移民的世界级难题得到了解决。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