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
  • 地球人都该知道世界最大的内陆湖--里海
  • 太空飞行的最大高度
  • 最有经验的太空旅行者
  • 世界上最悬的网球场
  • 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 世界上最轻的汽车
  • 世界上最重的汽车
  • 世界上最贵的汽车
  • 世界上最便宜的汽车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世界之最

    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和马来西亚东非11国, 

      这次世纪之灾引发的海啸已证实造成遇难人数近30万人遇难,数百万灾民急需救助。各国死亡人数最新报告:  
      · 印    尼:238945 
      · 斯里兰卡: 30957 
      · 印    度: 10749 
      · 泰    国:  5393 
      · 马尔代夫:    82 
      · 马来西亚:    68 
      · 缅    甸:    61 
      · 法    国:   250 
      · 德    国:    60 
      · 瑞    典:    59 
      · 英    国:    51 
      · 美    国:    17 
      · 挪    威:    16 
      · 韩    国:    12 
      · 中    国:    15 
          
        国际红十字会救援主管里斯说,当局一旦全面检查印度灾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万。灾区尸横遍地,加上生环境极其恶劣,随时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蔓延。世界生组织警告,灾区一旦爆发疫情,死亡人数可能增加一倍。在重灾区斯里兰卡,当局已收到麻疹和腹泻个案,灾区疫情一触即发。 

        震级超强百年第五 

      印尼当地时间26日上午7时59分(北京时间26日上午8时5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突然发生了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度,东经96.28度。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戈尔登的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的监测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9级。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专家测算:8.9级地震产生的能量为184亿亿焦耳,相当于82318个6级地震,1661个7级地震。而一个7级地震产生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产生能量的4倍。这样算来,8.9级地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6644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地质专家说,如此强烈的地震近百年来都十分罕见。这是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9.2级地震以来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自1900年以来震级排名第5的强震。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公布的资料,自1900年以来世界各国遭遇的最强烈地震是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级达到了里氏9.5级,随后分别是发生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1964年,里氏9.2级)、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1957年,里氏9.1级)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1952年,里氏9.0级)的大地震。 

        意大利地震专家恩佐·博齐表示,26日大地震发生后,“整个地球都在震动”。他同时表示,此次地震甚至对于地球的自转运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美国地质勘探局的地质专家朱利斯·马丁内斯说,如此强烈的地震近百年来都十分罕见。这是自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发生里氏9.2级地震以来的震级最高的地震,也是自1900年以来震级排名第5的强震。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公布的资料,自1900年以来世界各国遭遇的最强烈地震是1960年发生在智利的地震,震级达到了里氏9.5级,随后分别是发生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1964年,里氏9.2级)、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1957年,里氏9.1级)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1952年,里氏9.0级)的大地震。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由于这次强震的震中位于海域,所以地震本身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相对有限。然而地震引发的浪高达10米的海啸却给许多亚洲国家的沿海地区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这次罕见的强烈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啸已经在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和马尔代夫等国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受伤和失踪者人数更是惊人,死者中有许多是外国游客。。当天天气很好,万里无云,之前没有任何警告,突然海水就冲进了城里。在一些地方水深齐胸。人们很恐慌,争相往高处逃离,有些人步行,有些人乘坐军用卡车。在海啸席卷海滨城时,不少儿童从他们父母的怀抱中被巨浪卷走,不幸溺水身亡。也许这些孩子的父母抱着他们逃走时摔倒在水里,没有将孩子抱住。所有的孩子都是淹死的。房屋被最高达10米的巨浪袭击下冲走,数以千计的市民逃离。一些地区的房屋泡在两三米深的水中达两个小时。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马尔代夫只比海平线高1米,但是高达1.3米的海浪袭击,首都马累已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被海啸所引发的洪水淹没。海啸影响了包括首都科伦坡在内的斯里兰卡全岛,沿海许多地区淹没在海水中。斯里兰卡西南部著名古城加勒,整个市区变成一片汪洋,大批房屋和一些公共汽车被围困在海水中。一列火车的若干节车箱也被冲散,惊惶失措的乘客跑到公共汽车的车顶上避难。整个古城,人们的叫喊声、动物的嘶叫声、救护车的呼啸声响成一片。 

      在斯里兰卡东部重要港口城市亭可马里和穆图尔一度有高达10米左右的海浪冲向内陆,部分地区海水侵入陆地将近1000米,位于亭可马里的海军基地也进水两米多深。 

        事后,幸存者向媒体描述了灾难降临的一刻他们所见和所做的一切,他们的神情依旧惊魂未定,但在简短描述中人们却可以体会危难中人的真实感情。 

      “就像灾难片《后天》变成真的。海啸发生时,我和一个朋友正朝着海滩走,人群冲向我们喊着‘水来了,水来了’,我们随即掉头朝酒店跑,跑了300多米才找到一处避难所。这真是一场大灾难。” 
      ——德国游客克里斯。地点:泰国普吉岛。 

      “我不能相信在我眼前发生的一切。当我站在酒店大堂里的时候,一辆小汽车突然被水冲了进来并翻倒在地,水流太强了。水涨到我胸口那么高,我紧紧抓着我朋友的手,因为他不会游泳。” 
      ——45岁的瑞典人博雷·卡尔松。地点:泰国普吉岛巴东海滩。 

      “一开始,我们只是听到一声巨响,特别巨大的声响。然后,我妻子艾米丽跑到阳台上,人们都在跑。我们起初以为发生了恐怖袭击,接着大浪就到了,我们不停地向楼上跑,去我们能到达的尽可能高的地方。” 
      ——英国游客杰拉德·唐纳利。地点:泰国普吉岛假日酒店。 

      “早晨,我们正在海边星巴克外卖点喝咖啡,巨浪突然而来。我们玩命逃,看到3个日本人在海里消失了。13年来,我们每年都到这里来过圣诞,这是一个最糟糕的节日。可人们能怎么办呢?这就是大自然。” 
      ——德国人莱斯利。地点:泰国普吉岛。 

      “上午,当我驾车沿着海岸线走的时候,看到了怪异的景象。海水呈现白色,上面满是泡沫。6米高的巨浪冲上海岸大约15分钟。在此之前,海滩上有很多人,海浪过后他们就消失了。我后来在海滩发现了一个女人,我想救她,但她的嘴里都是灰色的泥浆。她死了。平常蓝色的海水,此时是黑灰色的。” 
      ——30岁的马来西亚商人法伊扎尔·英瓦尔。地点:马来西亚槟榔屿。 

      “我当时正在开车,风很大,海水表面都是白色泡沫。许多人正在从海滩向岸上跑。但他们太迟了。许多人根本就没有机会。巨浪把许多人卷进海里。一个父亲在疯狂地寻找他的孩子。” 
      ——29岁银行职员沙赫纳兹·汗。地点:马来西亚槟榔屿。 

      “当我注意到海水在上升的时候,我正坐在海边。但当时我并不担心,我以为那不过是一次不寻常的高潮。然后,我听到一声我从未听过的怪异的巨响。那个声音很大,紧跟着就是震耳欲聋的咆哮,而且越来越大。我告诉每个人快逃,我也开始往陆地上跑。……我以前从未有这种经历,现在整个地区变成了大葬礼。” 
      ——55岁印度渔民切拉帕。地点: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大浪来的时候,我妈妈去海边买鱼,她被卷走了。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她的尸体,谢天谢地,我丈夫感觉不舒服,当时没有去海边。” 
      ——印度女人穆塔拉西米。地点:印度马德拉斯邦库马里纳海滩。 

      “我活了这么长时间该被诅咒。当巨浪冲进我家的时候,我和我儿媳出去买东西,所以我们不在家。我希望我可以替他们(唯一的儿子和两个孙子)去死,我的儿媳应该活着,我不能承受看着她如此痛苦。” 

      ——印度70岁的老人詹地·拉克希米。地点:印度马德拉斯邦库达洛尔镇。“我被一阵绝对恐怖的海浪抓了起来……仅仅是运气,我发现自己被卡在两棵树中间,而且还能深呼吸。但我失去了4岁的孙女。” 

      ——法国人菲利普·吉尔伯特。地点:斯里兰卡坦加勒。“我在一条仅有6公里长的路上看到了24具尸体。我看到(用于固定沿海房屋的)金属网上卷着孩子们的尸体。一排排男女站在路边,询问人们是否看见他们的家庭成员。我还看见人们从海边把尸体运到路上,用围裙裹着……第一波巨浪带上来鱼,当浪退了之后,一些鱼留在岸上。一些居民跑去捡鱼的时候,第二波巨浪到来了。” 

        科学家说,国际海啸预警系统能够提前3到14个小时向有关国家发布海浪袭击的-。然而,26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后,由于震中一带没有纳入国际海啸预警系统,所以,没有办法确定海啸的移动方向。尽管泰国早就加入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但南部国土的西海岸却没有在海上的浮标中安装该系统的海浪传感器。结果,海啸在那片地区造成了数百人死亡。 

        联合国安南秘书长,亲自督促和领导帮助遭受地震和海啸侵袭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抗灾的工作。安南与所有受灾国家的领导人通了电话,他向受灾国家表达了诚挚的慰问,并详细了解各国的救援需要。安南表示,帮助灾区人民的工作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紧急援助,主要是拯救生命,他希望国际社会慷慨解囊;第二阶段是恢复和重建,安南说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捐款。 

      与此同时,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人埃格兰呼吁国际社会为遭受地震和海啸侵袭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捐款1.3亿美元。这三个国家是受灾最重的,1.3亿美元款项的分配情况是:斯里兰卡7000万美元,印尼4000万,马尔代夫2000万。联合国还将于2005年1月6日为所有受灾国家的重建进一步发出联合募捐呼吁。 

      另一方面,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人道事务协调厅等机构均发出警告说,受灾国家如不尽快提升卫生系统,灾民死于传染病的人数将超过地震和海啸灾害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联合国各救援机构目前正向受灾国紧急运送安全用水、污水处理剂和防治腹泻的药。 

        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联合国机构正在赶制急需用品清单,准备交给捐赠国,再由这些国家根据清单,向受灾国提供必要物资。到29日,已有来自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国际救援队到达了被海啸摧毁的一些村庄,帮助灾民恢复饮用水和卫生设施,阻止疫病在那里传播。但是仍有很多沿海村落和旅游胜地被泥土、碎石和遇难者的尸体“淹没”,道路和桥梁遭到了严重破坏,没有足够的清路设备帮助,援助队伍还无法到达那里。  

        在此次灾难中,全球最早得到地震-的是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它也是全球公认的水平最高的海啸灾害研究机构。当地时间25日下午2时59分,该中心专家通过BP机收到地震讯息,显示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之后,专家最终将地震确定为9级,不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9级地震将会产生致命的海啸。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没有任何一个地震研究机构发出类似的海啸预警。直至新闻播报后,科学家们才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 

        的确,此次地震产生的海啸“隐蔽”得非常巧妙:尽管它能以每小时数百公里的速度在海平面上前进,但它的实际高度不过几厘米左右,行驶在上面的船只根本感觉不到。然而,一旦遭遇地势起伏不平的海岸线、浅滩或相对狭窄的港口,它的狰狞面目就会显现出来。最重要的是,由于印度洋地区缺乏海啸预警系统,当海啸袭来时,人类的脆弱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便一览无遗。 

        一场罕见的海啸席卷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但令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学家大感惊异的是,他们居然没有发现一具动物的尸体。 

      海啸来临时,汹涌的海浪扑向位于斯里兰卡东南部的亚拉(Yala)国家公园,这里是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有数百头野象和不少美洲豹在这里生活。野生动物专家12月29日对路透社记者说:“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没有找到一具动物尸体。没有一头大象死亡,我们甚至没找到一只野兔的尸体。我想,动物也许能感知到这场灾难,它们有第六感。他们了解要发生的事情。” 

        地震 
        地震是由于形成地壳的板块互相撞击所致。地球最表面的地壳包围着由半液态熔岩状组成的地幔,地壳由12块板块组成,每块厚达80公里,除了太平洋板块全为水域外,其余板块均包括海洋及陆地部分。板块在地幔上漂浮,速度各异,急速的时候每年可移动15厘米,缓慢的时候每年可推进少于2.5厘米。 

      引发海啸杀伤力剧增 

      当板块互相撞击时,位处板层边缘断层的石块会因为承受巨大压力而断裂,地震亦由此发生,石块断裂的位置就是“震央”。由于板块撞击只会在断层发生,因此全球地层的分布并不平均,而是集中于位于断层之上的地区。 

      拥有1.7万个岛屿的印尼位处俗称为“火环”(Ring of Fire)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刚刚在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及印度-澳洲板块三大板块之间,地震及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全球约80%地震均在这个地震带发生。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日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根据地震震源距离地面的深度,地震可分为极浅震(0至30公里)、中层地震(71至300公里)及深层地层(超过300公里),震源愈接近地面的地震,破坏力愈大。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