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更加凶猛的扑向阿拉伯战船。阿拉伯舰队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船只被焚毁。剩下的也如惊弓之鸟,在众志成城的拜占庭舰队的追击下溃不成军,并且在退却中遭到了暴风雨的袭击,最后仅剩下十几艘伤痕累累的破船。这场胜利意义重大,当代著名拜占庭学家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认为:“这一胜利使欧洲免遭阿拉伯军队的蹂躏和伊斯兰教文化的征服,其重大的历史意义远远超过胜利本身,它可以被视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717年,拜占庭人又一次凭借着这种神秘的火焰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深受其苦的阿拉伯人,心惊胆战地将之称为“希腊火”。 “希腊火”只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拜占庭人自己则称之为“野火”、“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备之火”,等等。希腊火是一种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的物质,据称它是在668年被一个名为佳利尼科斯的叙利亚工匠带往君士坦丁堡的。对于希腊火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后世知之甚少,原因在于拜占庭皇室的严密的保密措施。为了保住自己的“致命武器”(实际上更是“救命武器”),拜占庭研制和生产希腊火都在皇宫深处进行。拜占庭人不仅对希腊火的配方极端保密,而且为了防止敌人窥探到相关的秘密,甚至很少在战争中应用之,非到紧急关头,宁可牺牲将士,不可示人武器。不过,拜占庭的敌人们,特别是深受其害的阿拉伯人,通过多种途径对之加以了解,最终掌握了希腊火的技术秘密。他们同样对这种武器的具体情况讳莫如深,但总算有了一些详细一点的提及。参考这些记载,可以总结出希腊火的四大特点:它可以在水上燃烧,它是液体,它用类似于虹吸管的装置喷射,它很可能在喷射的时候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并伴以浓烟。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大致可知希腊火以可燃并且比重较小的轻质石油(俗称石脑油)为主体,在制作时混入一定比例的硫磺、沥青、松香、树脂等易燃物质,通过加热而溶为燃烧性能极佳的液体,可以在水面飘浮和燃烧,并且容易附着在敌船或者落水士兵的身上。但是上述配置方法都需要人点燃后才能使用。1939年,德国学者豪森施坦根据此类希腊火配方,进行了模拟实验,取得了成功,但在解释起火现象时遇到了疑难。因为生石灰遇水产生的热,不足以使希腊火燃料达到发火点,除非是直接点燃。因此还有学者认为,希腊火的确不需要点燃,而是触水即燃,这是因为希腊火的成分之中含有一定量的磷化钙,大概由石灰石、骨炭甚至尿液构成。磷化钙是红棕色或灰色结晶块状物,熔点约1600℃,遇水、潮湿空气、酸类能分解,放出剧毒而有自燃危险的磷化氢气体,在潮湿状态下能够自燃。 在希腊火的起源上,拜占庭人流传着一个传说:帝国的创立者查士丁尼大帝,为了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容光而憔悴,并向上帝虔诚的祈祷;上帝被他深深的打动了,遂派一个天使,用耳语把希腊火的神秘配方传授给了他。这种传说在今天自然已不足信了,然而它却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希腊火并非佳利尼科斯凭空造出来的。虽然不能不承认其灵光一现的作用,但古代战争中火的运用以及与科技发展的结合,才是希腊火登上历史舞台的基本动力。 前面已经提到,希腊火的秘密最终被阿拉伯人掌握了,但令人惊讶的是,泄漏机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拜占庭人自己。最有泄密嫌疑的是逃到西西里的拜占庭的叛将优傅穆留斯,他在827用希腊火的秘密作为条件,换得阿拉伯人一支艾格莱卜人的支持,以消灭拜占庭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力量。凭借着这件新武器的实际和震慑作用,艾格莱卜人成为西西里岛的第一批阿拉伯主人,并将之作为一件宝贵的遗产留给了他们的征服者法蒂玛人(阿拉伯人的另一支,909 1171年在北非和埃及建立了统治)。1169年,法蒂玛人的舰队被摧毁,但希腊火却因一些火船分布在偏远港口而留存了下来,并且在法蒂玛王朝灭亡之后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在应对十字军的战争期间,阿拉伯人曾多次使用希腊火,而正如饱受拜占庭人希腊火之痛的阿拉伯人一样,饱受阿拉伯人希腊火之痛的西欧人,也在后来洞悉了希腊火的奥秘,并很快的投入了运用。史载希腊火在西方的第一次运用发生在1151年,适时有美男子之称的法国安如伯爵杰弗雷五世统治境内发生叛乱,杰弗雷率军镇压,攻打蒙特利由 伯里城堡三年不成,最后动用了希腊火。杰弗雷将希腊火装在铁坛之内,加热之后用投石器掷向敌人,对方旋即投降。 希腊火带给人们的震撼终于在13、14世纪被另一种武器所替代,那便是火药。硝是火药的关键成分。希腊火虽然含有硫、炭和其他可燃物,但还是不能成为火药混合物,因为缺乏作为氧化剂的硝石。故而,希腊火只能依靠空气中氧的助燃作用才能燃烧,必然会出现能量耗散的问题。而火药却可以在无氧的情况下燃烧,因此无需在施放时直接点着火药,只是在射中目标之后,火药才被引燃,因此产生的威力要更大。正因为此,恩格斯才说火药是“注定使整个作战方法改变的新因素”,而曾经横行一时的希腊火也因之渐渐地退居到了历史的幕后。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