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嫦娥一号卫星首选24日18点左右发射
  • 全球科学家探测重力波 欲揭开宇宙重力之谜(图)
  • 奇怪医术:医生将伤手寄养在患者肚子里治疗
  • 吓死人了!浑身长肉瘤的怪泥鳅(组图)
  • 嫦娥一号卫星首选24日18点左右发射
  • 震惊!美14岁男孩竟拥有私人“武器库”(组图)
  • 鲸肉比牛肉还便宜 探秘日本鲸鱼屠宰场(图)
  • 回顾世界上十个较丑的女名人 (组图)
  • 荷兰魔术师在白宫前表演“空中悬浮”(组图)
  • 陆地上的百慕大:俄罗斯利雅迪三角鬼谷之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自然环境

    揭密:俄30名科学家5年来相继神秘死亡(图)<%=id%>

        核心提示:一份俄罗斯周刊近日爆出惊人内幕,称最近5年里有30名天才的俄罗斯科学家神秘死亡,另有数十人遭遇袭击、记忆力神秘受损。俄罗斯专家认为,这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
        

      揭密:俄30名科学家5年来相继神秘死亡(图)
        神秘死亡的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所长斯特拉琼斯基教授

      揭密:俄30名科学家5年来相继神秘死亡(图)
        遇害的俄罗斯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安德列布鲁什林斯基教授

        中国经济网10月23日报道 在莫斯科与华盛顿关系日益紧张、俄罗斯与西方面临新冷战威胁之际,18日出版的一份俄罗斯周刊又爆出与此相关的惊人内幕。该周刊称,最近5年里有30名天才的俄罗斯科学家神秘死亡,另有数十人遭遇袭击、记忆力神秘受损。

        俄罗斯专家认为,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美国特工部门,他们是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目的。

        自2002年以来,俄罗斯不同领域的一些顶尖科学家接连神秘死亡。俄罗斯媒体最新披露数据说,在过去5年内先后有30人离开人世。一些俄罗斯专家把矛头直接指向美国,认为是美国派特工谋杀了这30个俄科技精英。

        反生物武器专家一个个神秘死亡

        在莫斯科有一家名为“斯拉夫女人”的宾馆,其所有权归属俄联邦国防部。2005年6月7日从斯摩棱斯克来开会的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列昂尼德斯特拉琼斯基教授就住在这里,第二天他还将前往美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

        然而就在安顿下不久,这位年仅53岁的俄医学科学最年轻的通讯院士,就被发现神秘地死在宾馆走廊里。调查发现,斯特拉琼斯基头上遭重物袭击,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和两部手机全部丢失。

        斯特拉琼斯基神秘死亡正值特维尔州暴发A型肝炎,当时已有300多人被感染。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次传染病暴发是因为使用了生物武器,而抗微生物疗法研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研制出针对这种武器的制剂。

        斯特拉琼斯基遇害一个多月后,乌拉尔地区的著名学者、俄联邦国家奖金获得者谢尔盖沃夫克教授也步了他的后尘,在叶卡捷琳堡火车站中毒死亡。沃夫克的研究对象是惰性气体氙,最新的专著就是《利用氙气作辐射防护剂》。

        尽管调查人员花了不少气力,但没有找到凶手的蛛丝马迹。直到现在,上述两起案件仍然没有侦破。

        俄独立军事专家尤里博贝洛夫:“我认为,这一系列神秘死亡事件早就应该引起联邦安全局的注意,因为其中有太多东西不可思议,而遇害者名单又是如此之长。”

        俄著名病毒专家曾被中情局瞄上

        曾几何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指控俄著名学者涅莉玛丽采娃向伊拉克转交天花病毒,认为当时的巴格达政府可能利用它制造细菌武器,军方能用导弹把天花病毒发射到很远的地方。

        国际疫苗专门委员会成员、俄罗斯教授斯韦特兰娜玛琳尼科娃指出,玛丽采娃博士一直为人正派,伊拉克试图招募她当间谍是根本不可能的。此外,危险病毒的研究工作始终有严格的制度要求。

        两年前,涅莉玛丽采娃去世了。她的死似乎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但和其他学者死亡事件一样,有美国特工部门的影子。

        俄历史学博士列昂尼德伊瓦绍夫:“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接连遇害?显然,有人正在建立单极世界,他们极力阻碍俄罗斯的科学发展,不让俄罗斯向世界奉献新的科研成果;他们要使俄罗斯处于臣服地位,把俄罗斯人变成某种形式的生物机器人;他们要征服我们的伟大祖国,摧毁俄罗斯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