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驻华科技官员“走进中国科学院”
  • 世界最长隧道最难地段实现贯通
  • 网聊记录可作纠纷凭证
  • 网友通过博客炫耀病毒制造史
  • 防沉迷系统将主要影响收费网络游戏
  • 调查称员工分享企业敏感信息隐患大
  • 英国68岁老人造出飞碟受美军青睐
  •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环保征文大赛启动
  • “电子标签”监护危险品气瓶
  • 美呼吁增加高科技类岗位签证数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自然环境

    水土保持等待一次集体觉醒<%=id%>

    被专家称赞的四川农村蓄水池,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本报记者王莉萍/摄


       3月的最后两天,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水 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福州举行的2007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传递给公众一个并不“喜庆”的信息:“近年来,我国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出现加剧趋势,水土流失防治面临严峻形势。”
     
    鄂竟平此番警示,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在2005年启动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人为水土流失”是其中一项重要调查内容,考察组还专门为此制定了一个实施方案。目前,这次大型科考活动已进入全面总结阶段,80万字左右的科考总报告初稿和3万字的科考成果汇报稿已起草,科考组成员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报告内容,之后,该报告将汇报国务院。
     
    科学家们认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之长期以来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利用,当前我国水土流失仍然面积大、分布广、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同时,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向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央1号文件关注水土问题
     
    在这次会议上,鄂竟平透露,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问题近年来多次被写入中央重要文件。
     
    此言不虚。据鄂竟平介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问题已经连续3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加快长江、黄河上中游和西南石灰岩等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搞好江河湖海的水污染治理。”
     
    温家宝总理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批示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的系统工程,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障具有重大意义。一定要统筹规划,锲而不舍地进行下去。”
     
    他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批示是:“促进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对西南石漠化治理的指示是:“贵州突出的生态灾害是石漠化,应当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重视石漠化问题。”最近,回良玉副总理就加快长江水土流失治理作出批示,他说:“加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建设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这次全国水保会议之前,国家发改委已召集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和环保等部门召开了3次会议,专题研究加快这些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问题。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用大量篇幅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进行部署,其中许多内容都与水土保持工作关系密切。
     
    鄂竟平认为,水土保持将承担更加重要的社会责任。
     
    人为水土流失重灾区
     
    也就是在去年,水利部还曾宣布,我国人为水土流失已得到初步遏制。水利部公布的相关信息显示:“十五”期间,全国共审批各类水土保持方案20多万个,开发建设单位共投入水土流失防治经费600多亿元,防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可减少水土流失16亿吨。均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以上。
     
    但在此次科学考察之后,鄂竟平认为,人为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出现加剧趋势。科考发现,在所有开发建设活动中,农林开发、公路铁路、城镇建设、露天煤矿、水利水电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其中,农林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量2.52亿吨,居开发建设项目之首。
     
    “很多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水土保持或者没有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随意弃土弃渣、破坏地貌植被。量大面广的民众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也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鄂竟平说。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解决之道
     
    水土与生态建设密不可分。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从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看,往往都是综合规划,多措施齐抓,多部门配合。
     
    鄂竟平说:“这种管理方式是现行体制下生态建设的现实选择。况且从国家投入情况看,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入达到3000多亿元;而水土保持方面,国家投入只有100多亿元,仅占生态建设总投入的3%左右。”
     
    承担这一重任的部门之一——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上世纪90年代才从水利部下属的农村水土保持司拆分出来。这种“捉襟见肘”的财政支持,水土保持部门只能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定位,发挥综合优势和主导作用,推动生态建设全局工作。
     
    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推崇的成功经验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以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态自然修复为重点,为生态建设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则被鄂竟平等政府官员、诸多专家学者看好,认为是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均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全社会的责任
     
    最近,中央一系列文件中,对生态补偿也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荒漠化治理,积极实施石漠化地区和东北黑土区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
     
    鄂竟平甚至乐观地希望:“利用好现有的政策,争取水土保持投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他也一再强调,应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导向,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
     
    从靠单纯的投入和治理,到寄望在宣传方面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意味着水保工作思路的某种内在演进。
     
    科考活动中,负责南方红土调研的中科院土壤所研究员梁音,曾这样介绍自己在实地调研时看到的痛心场景:在南方许多山丘区,经济林发展很快,荒山、荒坡开发强度很大,有些承包的庄园大户只顾树上、不顾树下,掠夺式经营极大破坏了原生植被。为了树上多结几个果,有的人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造成下点雨就会使红土大量流走,长远看后果非常严重。
     
    以南方的相对富足,还出现如此不顾后果、短视的掠夺行为,怎样才能唤起全民的省悟和行动,这是有待政府和学者们再作深入思考的一件大事儿。
     
    相关链接:国外水保科学研究主要成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对于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保护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土壤侵蚀监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在全美建立土壤侵蚀试验观测站,并在试验设计、观测方法、资料处理上实现高度的一致性和规范化,为后来美国土壤侵蚀重大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如USLE,RUSLE,WEPP等)提供了创新基地。
     
    空间信息等高新技术应用: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先进完善的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开展了全球尺度的水土流失及其与全球变化关系的研究。同时将水土流失视为限制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灾害,在全球性重大研究计划中,都将区域和全球尺度的土壤侵蚀列为重要研究内容。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作为水土保持规划的工具和宏观水土保持决策的工具,土壤侵蚀预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开发了USLE、RUSLE、WEPP、EUROSEM、LISEM等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土壤生产力评价模型(EPIC)、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 和ANSWERS)、水土资源评价模型(SWAT)等。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开发与应用:最有特色的是水土保持耕作法和小流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耕作法,包括免耕、少耕、秸秆和残茬覆盖和小流域治理;小流域治理则将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综合规划,使洪水控制、流域资源保护、农业用水管理、休养旅游、城市和工业用水以及发展渔业和野生动物资源等内容相结合,同时注重水保效益与土地所有者利益的结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