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实验显示地外生命可能随陨石到达地球(图)
  • 日本月亮女神拍到地球升起落下全过程(图)
  • 英国百万只星椋鸟空中飞行绝美照片(组图)
  • 长颈鹿与狮群顽强抵抗踢飞数只狮子(组图)
  • 鲸鱼被当街残忍解剖售卖全过程(组图)
  • 鸟类多姿多彩的“婚姻与家庭”(组图)
  • 俄罗斯和印度计划联合发射月球探测器
  • 嫦娥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首次回应中日探月之争
  • 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双生兄弟 年长10亿岁(图)
  • 英天文学家误将欧洲探测器当威胁地球小行星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自然环境

    鸟类多姿多彩的“婚姻与家庭”(组图)<%=id%>

        在缤纷灿烂的自然世界中,有着数千万种生物的存在。从陆地到海洋,从森林到草原,从高山到湖泊,皆因有它们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勃。在形形色色的各类生物中,最让人喜爱和为之赞叹的还要数鸟类了。
        
        全世界共有鸟类9000多种,分布在各大洲,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可能找到鸟类的踪影。它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繁衍生息,构成了自然界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鸟类的羽毛色彩丰富,形态各异,每一种鸟都是一件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每当我们来到郊外,抬头仰望天空,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的雄鹰;附耳倾听树丛中柳莺的鸣唱,我们都会感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鸟,每年都在地球上繁衍,到底它们的婚配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它们又都把巢安在哪里呢?它们哺育后代的方法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下面为您做个介绍。
        
        多姿多彩的“求婚方式”
        
    鸟类多姿多彩的“婚姻与家庭”(组图)

        不同种类的鸟,性成熟的时间长短不一。其中,性成熟时间最短的鸟类出生后6个月就可以进行繁殖,例如家鸡;时间最长的则需要8~9年,例如信天翁。鸟类是世界上繁殖行为最复杂的物种之一。从寻找自己的配偶开始,它们就开始跨入婚姻的殿堂,迈出了繁衍后代的第一步。性成熟以后它们就开始寻找伴侣,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了。
        
        在北半球,每年的三月到六月间是鸟类繁殖的高峰,性成熟的鸟类都在这一时间开始“谈情说爱”、结成伴侣的旅程。在此期间,雄鸟和雌鸟会相互吸引,尤其是雄鸟,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来讨好对方。有的鸟类通过鸣啭、鸣叫和发声,唱出悠扬的曲调或用上下喙不断敲击以产生声音吸引异性。有的通过鲜艳的体色来吸引异性。例如,黄腹角雉通过展示色彩斑斓的肉裾来吸引雌鸟的注意,孔雀通过开屏来引来雌鸟的青睐。在海岛生活的军舰鸟,喉囊因充气而膨胀,如同一只鲜红色的大气球,足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力。有的鸟类通过特定的动作展示自己来求偶,例如舞蹈和婚飞。跳舞这种求偶方式主要是鹤类使用。在东北著名的鹤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美丽的丹顶鹤常常在春季翩翩起舞。它们通过洪亮的叫声、优美的舞姿等方式来传递情感。猛禽和雨燕等有较强飞行能力的鸟类,在求偶时雌雄鸟在天空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婚飞现象。还有一种求偶方式是到公共求偶场竞技一番,最典型的例子就数我国东北部所产的黑琴鸡了。公共求偶场是雄性鸟类繁殖期进行聚群求偶的场所,它们在这里或表演或打斗,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来吸引雌性的注意。雌性则会如期而至,来挑选它们的如意郎君。在竞争中获胜的雄鸟会到求偶场的中心,获得与多只雌鸟交配的机会,而在竞争中失败的个体只能退居公共求偶场的边缘地带,并将失去繁殖的机会。鸟类中最复杂、最引人入胜的求偶方式是通过装饰求偶场来吸引异性。这是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园丁鸟所具有的求偶方式。繁殖时节,雄园丁鸟在繁殖季节常常通过修建凉亭和装饰其求偶场来吸引雌鸟。越是羽毛缺乏色彩的个体,装饰的凉亭就越华丽,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鸟类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生殖细胞的成熟以及性激素的分泌,必须处于同等的发育阶段才能进行有效的繁殖,因此鸟类求偶的同时,也促进了性器官活动的同步化。
        
        通过各自特有的求偶方式,每一种鸟类的求偶活动都是它们相互识别的一种信号。因此,雄鸟的求偶炫耀只能引起同种个体的强烈反应,而对不同种类的异性个体没有任何作用,从而也就避免了种间杂交的产生。总之,它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尽自己的办法和手段来讨好对方,来吸引对方。
        
        目前,对鸟类求偶行为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透彻,还有很多种类的鸟我们不了解它们到底是如何进行求偶的,此外对鸟类求偶行为的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