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数字音乐正版化”能走多远
  • 沈阳再办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
  • 世界最大天文望远镜投入使用
  • 日推出多款支持水下摄影摄像相机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加快新媒体转型
  • 美问世印书机8分钟能印300页
  • “穷人CPU”龙芯热卖
  • 上海推全球首个手机电视频道
  • 波音787梦幻登场
  • 日韩竞争移动数字电视芯片市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自然环境

    我抵制微软文档格式成国际标准<%=id%>

        中科院院士倪光南日前在一封公开信中呼吁,中国应在即将于9月举行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上否决微软最新文档格式标准,这引起中国办公软件企业普遍关注。

        包含有红旗中文2000、北大青鸟等40多家软件企业的开源软件企业联盟——共创软件联盟日前设 立网站,呼吁国内软件企业及业界人士签名,抵制微软最新文档格式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否则,国产办公软件将面临危机。

    资料图片 微软Office12截图 来源:贵州信息港电脑频道


        2006年5月,ISO已经把IBM等公司研发的“开放文档格式”(ODF)确立为国际标准。今年5月,中国也发布了由金山等国内公司研发的文档格式标准——“标文通”(UOF),两者的技术水平与微软的最新文档格式标准OOXML相似。

        “由于标文通与ODF有较好的兼容性,所以中国的生产厂商并没有对ODF的通过产生质疑。”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强说。

        “但微软的OOXML与ODF以及标文通的重大条款有冲突。”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主席陆首群说。

        北京红旗中文贰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才勇介绍,由于微软的OOXML标准中有很多私有技术,为了避免触犯微软的知识产权,中国厂商只能重新开始研发自己的技术,短期内很难根据微软的OOXML开发出相应的软件。

        “由于其他公司的办公软件可能无法顺利打开、使用最新的微软格式文档,而微软格式的文档已经被大规模使用,那么消费者实际也就没有更多的选择了。”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章雷进一步解释道,“如果ISO通过微软的最新文档标准,虽然不会被强制执行,但可能会巩固微软的垄断地位。”

        胡才勇介绍,国产软件标文通标准在全国实施后,一年内能推广到企业,两年内能推广到普通用户,而价格只是微软同类软件的1/2到1/3。

        面对质疑,微软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说,客户和开发者应该能够在多种格式中进行选择,并且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各自需求的格式,包括ODF、OOXML和UOF,其中一种的标准化和使用并不阻碍另一种的标准化和使用。

        除了软件开发,倪光南在公开信中称,OOXML只支持Windows一个平台,其他操作平台,如Linux,至多只能兼容OOXML中的一部分,并提议中国应该寻求与ODF融合。

        对此,微软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使用基于ODF标准的用户可以使用翻译器来使用基于OOXML的文档,反之亦然。微软目前已经发布了一个插件,可以在其Office里打开、保存ODF文档。微软公司也正在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工作,支持他们开发OOXML和UOF之间的翻译器。

        微软还保证,已知的开源应用平台——如Linux Apache和Java——只要具备了ZIP压缩工具的类库以及XML解析器类库这些基本工具就完全可以部署OOXML的开放标准规范,而任何有经验的开发人员都清楚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及类库。

        “负责对标准进行表决的ISO-JTC1委员会有30个成员,只要有超过11票反对,OOXML就会被否决。”胡才勇说。“因此中国的态度很重要,但包括美国在内的多数成员还没有表态。”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目前有500多家软件企业声明表示支持微软这一标准。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已经把Office Open XML被确立为欧洲行业协会的标准。在微软搭建的寻求业界支持的OOXML社区网站上,已经有全球众多业界厂商和人士公开表态。    在中国,业界的态度也并不一致。中国软件联盟秘书长邹忭对OOXML成为国际标准就持支持态度,并认为此举能为政府机构和普通用户在创建、储存、整合电子文档提供更多选择。独立软件供应商能够根据此标准开发应用软件,这对软件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中国信息产业部官员表示,目前尚不准备发表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