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机器人有望成后PC时代家电主流(组图)
  • 美科研人员研制出新型轮胎 可感知自身损坏
  • 《科学》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技突破
  • 国产时速300公里动车组明年8月投入运营(图)
  • 世界首辆潜水汽车诞生 将成007新片道具(图)
  • 水下考古20年 南海一号今天出水重见天日
  • 专家分析南海一号四大谜团 古船主人是谁?
  • 揭秘:谁在盗捞南海海底沉没的宝藏?(组图)
  • 南海一号将再现南宋文明四大景象
  • 专家称轻率打开沉箱可能导致古船散架(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科普 >>自然环境

    交通部救捞局局长:整体打捞方案仅是备选(图)<%=id%>

        

      交通部救捞局局长:整体打捞方案仅是备选(图)

        传统打捞还是整体打捞,两种方案争论了三四年。

        从2002年“南海Ⅰ号”发掘工作进入高速期开始,围绕如何将其打捞出水就成了除古船本身以外世人争论的热点。直到2005年整体打捞方案确定下来,争议和质疑仍始终集中在传统打捞和整体打捞方案之间。昨日,随着装有古沉船的沉箱成功出水,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首次揭秘古船出水原有3套方案,整体打捞方案仅仅是备选,排名第三。

        三套方案颇费斟酌

        不打捞又怕被盗捞

        宋家慧透露,当年的一号方案是传统打捞,也就是一件件把文物捞上来后,再把船解体分块运上来。“‘南海Ⅰ号’所在海域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传统打捞的方式,必然会丢失很多的宝贵信息,甚至是潜水员一些设备的磕磕碰碰都会对古船信息造成二次破坏。”

        二号方案是另一种“整体打捞”,但在今天想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有人提出直接用一个大抓头把整个船抓上来。”而在今天,放在沉箱里保水保泥整个捞上来都会有人担心船体崩裂。

        结合海洋、水下技术、考古等专业,属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案当年在3个方案中仅名列末尾,是备选方案,“本来是不会选的。”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那片海域能见度几乎为零,800多年古船已是相当脆弱,在海底环境中又已经达到某种平衡,传统打捞担心毁掉历史信息,整体打捞又担心出水那一刻平衡打破,什么都变了。

        水下作业9个多月

        世界水下考古史上少见

        “但是不捞又担心被盗捞。”宋家慧表示,权衡再三,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还是大胆地选了整体打捞方案。“难点有三,下沉井花了60多天,穿底梁用了70多天,工程人员水下作业9个多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少见的。”

        李季还透露,目前公众看到的“南海Ⅰ号”模型是按照过去发掘的宋船和一些这艘古船的数据想象制造出来的,并没有人见过裹在泥沙中的“南海Ⅰ号”真颜。

        李季说,“南海Ⅰ号”沉没时间定在840多年前南宋初年的夏季,是按照目前出水的文物中年代最晚的文物来定的,“进了‘水晶宫’开始发掘工作,如果发现最晚年代仍早于南宋初年的文物,‘南海Ⅰ号’古船年代还有可能改写。”

        专访1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南海Ⅰ号”进入水晶宫后可以边考古挖掘,边组织游客观看考古。

        “仅做旅游景点降低古船贡献”

        记者:这次打捞被称为“史上最昂贵的打捞”,这笔纳税人的钱究竟花得值不值?

        单霁翔:我认为,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在解放初期,中国曾从香港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文物,花费几百万港币,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在今日,单从经济价值来说,现在这些文物已经是价值连城,在文化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难以估计的。“南海Ⅰ号”保护开发也是同样道理。

        记者:有媒体称“南海Ⅰ号”在这20年间曾遭遇多次盗采现象。这是否属实?

        单霁翔:“南海Ⅰ号”的地点被确定后,曾发现有可疑船只在沉船周边海域出没,因此海事、边防部门加强了对沉船的保护工作。据我了解,“南海Ⅰ号”迄今没有被真正盗捞过。

        记者:阳江市现在已有一系列关于“南海Ⅰ号”的旅游开发计划。你认为作为公益事业的文物保护如何与营利性的开发相适应?

        单霁翔:仅仅把古沉船作为一个旅游景点,那么大大降低“南海Ⅰ号”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南海Ⅰ号”对文化的贡献,对人们未来生活的贡献,是巨大的。

        “南海Ⅰ号”的旅游开放应该是可持续、负责任的,和考古挖掘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关系。“南海Ⅰ号”在进入水晶宫之后,完全可以实现“边考古挖掘,边组织游客观看考古过程”。在法律上有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所取得收益,应该用来保护文物。

        记者:国家现在是否已建立“南海Ⅰ号”的专项保护经费?

        单霁翔:资金是根据年度计划,按照科学测算。国家文物局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

        专访2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

        我们根据化验样本制作起浮方案时,发现出现较大偏差。

        “百分之百保证古船安然无恙”

        记者:“南海Ⅰ号”起浮日期最初定为7月,而后一再推迟。不少人怀疑是不是整体打捞方案存在缺陷。

        吴建成:海上作业与陆地有许多不同。首先,我们需要对海底地质取样,而这过程中,船只可能上下晃荡和左右摇摆,影响取样。因此,原始样本与化验时的样本,会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根据化验样本制作起浮方案时,发现出现较大偏差。比如,沉井下压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底地质比化验的样本硬了许多。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必须启动备用方案。

        海上作业计划方案都会不考虑恶劣天气影响。我们在海上作业时发现,10月整个月只有8天适合海上作业,其他时间只有避风待命,因此不断延期。

        记者:有专家指出,“南海Ⅰ号”出水现在说成功还为时尚早。我们看到古船是包裹在泥沙中,如何监测沉箱的环境变化给古船造成的影响?

        吴建成:在沉井下压的过程,我们将沉井与古沉船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里面填充着海洋泥土。根据建筑工程经验,海底泥土是可压缩。可以保证,钢沉井在下压过程中,不会对古沉船造成挤压作用。

        第二个,在穿底托梁的时候,与底托梁最接近的位置,已超过1.2米左右。打捞时,潜水员下潜探摸发现没有变化。

        记者:你有没有信心保证沉井打开时古船安然无恙?

        吴建成:这个问题可以百分之百保证。

        记者:“南海Ⅰ号”周围环境将从海洋变成陆地,基于这种改变,下一步将做哪些保护?

        吴建成:文物部门对此已做了不少工作,“南海Ⅰ号”到了“水晶宫”以后,“水晶宫”的南侧幕强将封堵,将在里面灌入净化的海水。保证“水晶宫”的内环境比现场的环境还要好。这种净化海水就取自“水晶宫”边的海水。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