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据路透社1月31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说,已造成60余名中国人丧生的雪灾与气候变化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由寒冬冷空气及“拉尼娜”现象所引发的极端天气。 中国气象专家说,“拉尼娜”把暖湿气流带到本就气温很低的南方地区,导致了强降雪。 澳大利亚气候学家彭尼·惠顿表示,中国对暴雪天气的解释很正确。她补充说,恶劣天气与气候变化无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去年分阶段发表了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惠顿在第四份报告中写了《区域性气候预测》这一章节。 惠顿说:“这样的天气是自然现象,每隔几年几十年,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极端天气。” 惠顿告诉该社记者:“我认为,这是自然现象,与气候变化没有特别关联。气候变化模式并未预测会增加这样的强降雪天气。” 她说,由于全球变暖,中国的气候可能也不会那么稳定,很多地区都在遭遇干旱加重、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或热带风暴更频繁等恶劣天气。 她说:“正因为全球逐渐变暖,我们通常不会料到会出现更严重、更频繁的极端寒冷天气。” 但是,随着中国变暖,冷空气活跃的北部地区由于大气湿度增加可能会有更大强度的降雪,就像现在南方的暴雪一样。 澳大利亚气候研究中心气候分析主任戴维·琼斯说:“冬天下雪的次数可能会减少,但强度可能会更大。” 他说:“我们看到,在加拿大北部等地,近几十年来雨雪几乎增加了一倍。这正是我们所预料到的。” 琼斯还表示,与洪涝、高温、火灾等由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所引起的极端天气不同,中国的雪灾与气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他说,“在北半球,冬季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一向如此,将来也还会如此。” 湖北日报:“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女”之意,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会带来反常的气候现象。因而,“拉尼娜”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一般3年至5年出现一次,少数情况下也有隔10年出现一次的。上一次出现在2003年,去年正好是“拉尼娜”较强的年份。 1月以来,北半球欧亚地区高纬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较强的副热带系统阻挡着南下冷空气,使得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雪灾。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我省属于受“拉尼娜”影响比较敏感的区域,历史上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多数年份冬季气温较常年偏冷,今年大雪并不奇怪。 连续低温,难改全球变暖总趋势 气象专家说,“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规律。 这几年的暖冬,使得人们产生错觉,防寒意识消减,政府“防寒机制”也相对薄弱,在大雪到来之时,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全球变暖只是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暖冬成常态,并不意味着寒冷不再。”省气象局陈正洪研究员说,变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状况而言的,少数地方、某些时段反而变冷,是完全可能的。 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说,气候变化是一个过程,有的年份会比较暖,有的年份会比较冷。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全球变暖,这样有利于防灾减灾。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防寒意识、修复“防寒机制”,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气候可行性认证必不可少 早在大雪一来,省委、省政府就及时发出通知,各地在抗雪防灾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但由于雪灾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危害重,人们受雪灾的影响还是较大:飞机停飞,高速封闭,电线杆倒塌,水管爆裂,菜价上涨……“这暴露了基础设施防雪抗灾能力的不足。”崔讲学说,要针对南方特殊的极端气象灾害特点,进行抗灾救灾技术研究,以对抗南方特殊的极端气象灾害。“增强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必不可少。”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汪金福说,2006年3月,国家就要求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但目前这一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所谓气候可行性认证,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影响评估。比如输变电线路建设时,应该评估气温、雪压、风力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