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与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地理研究所合作,在云南现代和历史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气候学杂志《国际气候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及著名地学杂志《古地理学、古气候学与古生态学》(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发表。
云南省地处低纬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然而,人们对云南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了解得还很少。此次国际合作利用云南省119个台站的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1961-2004年云南高原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过去40多年来,云南大部分地区气温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平均每10年增温0.3 ℃,冬季温度升高较夏季明显,夜间温度升高较白天明显,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增温幅度较大的是云南西北部和南部地区,东部和东北部增温幅度较小,而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地区呈现出降温趋势。
树木年轮是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天然载体,对于历史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滇缅交界处,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人员利用生长于高黎贡山北段怒江红杉的树木年轮资料,重建了该区域公元1585年以来夏季温度变化的历史。结果发现:过去420余年来,相对较冷的时期有1600s,1730-1740,1760s,1810-1820s,1850s,1910s,1960-1970。其中1810-1820年的降温最为显著,推测这可能与该时期频发的火山活动(特别是1815年爆发的印度尼西亚Tambora火山)导致的降温效应有关。上世纪70年代以来高黎贡山地区表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该研究重建的夏季温度序列与邻近地区已有的气候代用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演变的时空特征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