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中国西北夏半年强降水特征 |
|
|
来源:《高原气象》 更新时间:2012-8-15 12:01:01 |
|
|

西北区西部既是我国西北,也是中蒙干旱半干旱区的主体及干中心部分。它(指乌鞘岭(约102°E)以西)包括河西走廊和内蒙古中、西部的阿拉善(下称河西阿拉善)、青海,以及新疆地区。
部分研究人员已对该地区的部分强降水个例、强降水的分布及变化事实、环流特征以及水汽输送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加深了人们对该区强降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但前述研究主要多限于该地区的强降水个例分析,针对西北区西部或东部的强降水整体性分析较少。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西北区西部104个观测站1961至2007年5月至10月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47年夏半年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1)西北区西部强降水日数东多西少。最多出现在半湿润的青海高原东缘,次多出现在半干旱区的天山和祁连山区,位于干旱和极端干旱区的南、北疆盆地边缘及柴达木盆地西部,很少或从未出现过强降水日。
(2)更干旱的该区西部比青海高原更易出现强降水极大值,特别是位于峡谷、山口及冷空气通道的巴仑台、乌鲁木齐、阿合奇、若羌及阿左旗等地。
(3)该区强降水日出现的最早时间呈“东、西两头早,中间晚”的格局,而最迟时间则反之。
(4)该区强降水日出现频数虽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天山地区),但增长趋势并不显著。
本研究给该地区建设部门等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给气象部门提供了强降水预测的气候背景,也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分析干、湿月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提供了基础。
本研究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053)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高原气象》。(来源: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上一篇科学技术: 研究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证据 下一篇科学技术: 海洋表面淡水可增加风暴传播速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