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开高汞污染水库鱼体低汞富集之谜 |
|
|
来源:《环境污染》 更新时间:2012-1-19 12:26:19 |
|
|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冯新斌带领的课题组与瑞士日内瓦大学合作,对我国西南部贵州省境内的百花湖“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揭开了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高汞污染水库鱼体低汞富集”之谜。研究论文于近日在环境科学类国际著名期刊《环境污染》上发表。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水俣病”事件让大家认识到水生生态系统的汞污染会导致汞在生物体内的高度富集,从而影响到水产品食用人群的身体健康。
位于我国西南部贵州省境内的百花湖,在1971年到1997年期间,经历了与日本水俣湾同样的化工汞污染事件。不同的是,尽管该水库沉积物中无机汞的含量高达38.9ppm,但是鱼体内的汞并没有高出食用水产品汞含量标准限值,当地居民也没有出现水俣病症状。
为解开该谜团,冯新斌课题组采集了百花湖中大量水体、沉积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等样品,分析汞形态含量及其相关参数。同时,采用先进的汞同位素加入技术进行了水体和沉积物甲基化/脱甲基化实验,采用沉积物界面物质传输系统进行了沉积物中汞向底栖生物—摇蚊幼虫传输的现场培养实验,对整个水生食物链的营养级进行分析确定,获得了大量详实的数据。
数据分析表明,百花湖鱼体汞含量偏低的根本原因有三点:一是百花湖流域为卡斯特岩溶地貌,水体pH值为中性偏碱,在该种水环境下,不利于无机汞转化为毒性更强、更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甲基汞;二是水库富营养化水平较高,鱼类生长所需的食物充足,生长速度快,生物稀释作用导致单位重量的鱼体汞含量偏低;三是该湖中以植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为主,食物链短,故甲基汞富集程度较低。
冯新斌在论文中同时建议,未来对水库富营养化的治理要同时关注汞的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以免水库富营养化程度下降后,鱼类生长速度下降,可能导致单位鱼体汞含量的上升。(来源:中国科学报 陈娟弘)
|
上一篇科学技术: 纳米“金星”可热杀肿瘤 下一篇科学技术: 甘草根能杀灭导致龋齿和牙龈疾病细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