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一个汉语识别特有的脑电反应 |
|
|
来源:中国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2-2-24 10:36:45 |
|
|
“中国人阅读汉字时跟西方人阅读拼音文字时,脑电波很不一样。”过去几年,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及其科研团队在研究汉字词汇识别时,得出了一些很奇特的结果。
他们研究发现,人在阅读中文词后约200毫秒,会出现一种以脑顶、中部为中心,分布广泛且独特的脑电波。研究人员给它起名N200。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科学通报》2012年2月第5期上。
为了搞明白产生这种实验结果的原因,在2011年春节假期,自称“语言学外行”的张学新试图从《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获得一些灵感。
在感受了诸多学者的理性、激情和思辩后,张学新突然萌发了一个想法——汉字是跟拼音文字对立的“拼义文字”。
“世界上几千种文字都是拼音字母文字,可唯独汉字没有拼音化。”更为有趣的是,N200在拼音文字中并不存在,因此,张学新推断这有可能是一个“反映中文与拼音文字不同加工机制的脑神经指标”。
从殷商到东汉,古人采用以形声为主的造字原理,积累了上万单字,一字一音,指代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每个字都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东汉以后,汉字系统主要通过拼合汉字构建新的词形,比如用“马”和“车”这两个概念,构造出“马车”这个与“马”和“车”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这种构词方法,简称为拼义原理。
“一个跟着耳朵走,一个跟着眼睛走。”在张学新看来,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义文字,与拼音文字构成人类文字最高发展阶段仅有的两个类型,地位不相伯仲,不能相互转换。
“字和字拼起来组成词,看似非常简单,其实背后有很深的科学道理。”
张学新所说的“科学道理”是心理学中的语义网络原理,它是描述人脑表达世界知识的根本规律。该原理指出,人脑中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其他的概念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简单而言,拼音文字的本质,是用较小的语音单位去拼写较大的语音单位;而拼义文字的本质,是用已有的语义单位去构建新的语义单位。
“将N200与汉字拼义理论结合起来,有一定的创新。”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傅世敏觉得张学新的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新意,并建议他“对一些实验结果作进一步验证”。
张学新认为,N200的发现表明,以汉字为基本单元的中文词汇识别在早期就存在一个针对词形的加工过程,涉及相当广泛、高级的视觉加工,而这个加工过程在以字母为基本单元的英文词汇识别中并不存在。
“这就提示前者相对于后者更注重视觉处理,跟拼义理论认为中文相对于英文是更为彻底的视觉文字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张学新指出,N200的发现与拼义理论相互印证,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揭示了中文的独特性,为中文与拼音文字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如果N200与汉字加工的假设经得起更多的检验,对汉字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的理解将产生重要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王穗苹表示。
“汉字与拼音文字存在本质不同,两者切合不同的科学规律。汉字完全不可能拼音化,也根本没有必要拼音化。从科学上树立汉字的价值,有助于增强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提高民族凝聚力。”张学新希望能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帮助中国人提高阅读能力,并利用中文的独特性优势,在脑科学领域做出更多的开创性工作。(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
|
上一篇科学技术: 公共场所禁烟会带动家庭禁烟 下一篇科学技术: 轻度脱水影响情绪和思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