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 | 注册
科普之友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科普之友 >> 科学技术 >> 生命科学 >> 正文  

研究揭示蚯蚓入侵新机制

来源:《生态学》       更新时间:2010-5-21 11:07:06
 
  起源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环毛类蚯蚓与起源于欧洲的正蚓科蚯蚓是两类主要的世界性入侵蚯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来的欧洲正蚓也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但由北至南,数量逐渐减少,而土着的亚洲环毛类蚯蚓却逐渐增多。这种南北分异的蚯蚓分布格局,可能是气候、生境和蚯蚓本身的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传统的入侵生态学研究方法无法将气候、生境和生物本身的特性对生物入侵的贡献区分开来,所以难以确切了解蚯蚓本身的入侵或抵御入侵的能力。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团队张卫信博士在傅声雷研究员和美国佐治亚大学奥德姆生态学院Paul F. Hendrix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第三方生境”的研究方法,即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第三方生境中,研究环毛类蚯蚓与欧洲正蚓的相互作用。因为,在第三方生境中两类蚯蚓都是外来种,没有漫长的“物种-生境”相互适应过程,从理论上说,彼此碰上适宜或不适宜生境的机会均等。这种情况下,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将决定其是否能成功入侵。   应用这种新的方法,张卫信等研究了美国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的两种外来蚯蚓,一种欧洲正蚓(Lumbricus rubellus)与一种亚洲环毛类(Amynthas agrestis)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区分了蚯蚓本身的入侵性(Invasiveness)和生境的可入侵性(Invasibility)在蚯蚓入侵过程中的贡献。借助于稳定性同位素(13C和15N)和微生物磷脂脂肪酸技术,研究人员发现蚯蚓的食性特点对其入侵能力影响巨大,而且亚洲环毛类蚯蚓的取食过程对于欧洲正蚓的生存非常不利。具体说来,虽然亚洲环毛类蚯蚓偏好取食土壤(包括其中的生物),而欧洲正蚓偏好取食凋落物,但是,欧洲正蚓取食凋落物的过程需要土壤微生物(G+菌)的参与;亚洲环毛类蚯蚓摄食能力强且富于变化,其强势的取食过程打破了欧洲正蚓与土壤微生物(G+菌)间的关键联系,进而严重影响了欧洲正蚓对凋落物的取食,最终抑制了欧洲正蚓在北美温带落叶自然林的生存。   此项工作揭示了蚯蚓入侵的一种新机制,发展了入侵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显示了研究多个入侵物种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对研究我国南方自然林中环毛类蚯蚓对外来种的抵御机制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相关内容已在国际生态学权威期刊《生态学》(Ecology)在线发表。 (来源:生物谷)    

  • 上一篇科学技术:

  • 下一篇科学技术:

  • 埃氏马与现代真马属同一种

    虾壳催化剂有助制造生物柴油

    研究称两行星与两恒星环绕运行

    研究发现原角龙幼兽的化石

    微量水可加速化学反应

    科学家研制可自行组装微型磁粒机

    研究成功记录电子等离子体波及电

    苯乙烯单加氧酶催化合成获成功

    研究发现胺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

    蝙蝠鼻子能帮助它们飞行和觅食

    研究称吃糖多会增孩子暴力倾向

    为什么睡前要用热水洗脚?
    生命科学
    自然地理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新研究称海水酸化威胁食用鱼生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英国农田再现两个麦田怪圈:图
    普通自然地理[今日地理]中国网:“禁食猫狗肉”的法律
    普通自然地理[自然生物]蓝鳍金枪鱼3年后或灭绝
    宇宙奥秘
    [航空航天]UFO降临美国南卡 民众梦中惊醒
    [航空航天]未来极超音速概念客机时速可达
    [航空航天]“嫦娥二号”年内奔月
    [天文与地理]为什么水不能燃烧?
    未解之谜
    [UFO飞碟]波罗的海91米海底现不明残骸 圆
    [麦田怪圈]麥田怪圈.催眠回溯.外星先知
    [UFO飞碟]UFO无关外星人 只是不明飞行物
    [麦田怪圈]英格兰惊现三维立体麦田怪圈视
    生命科学
    [生物*医学]德发现皮肤病表皮剥落症状病因
    [生物*医学]广东紫金丙肝人群感染路径排除
    [生物*医学]《睡眠》:研究称睡眠不足易导
    [生物*医学]干细胞缺陷或是导致脱发主因
    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主人熟睡呼吸容易暂停 被聪明鹦
    [动物世界]倭黑猩猩能表达人类情感 对不喜
    [动物世界]鸟类进化之谜解开 色彩多样性加
    [动物趣味知识]求关于描写小动物的段落,求关
    科普文章
    [物理资讯]天体物理学家艾国祥
    [力学]如何用开普勒定律推出万有引力
    [生命科学]缺氧导致百万年前巨型昆虫灭亡
    [力学]试分析杠杆原理及其在财务管理
    [化学学科信息]高中化学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
    [物理教学]教学日志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使用本站前必读
    Copyright © 2007 - 2011 科普之友( www.kepu365.com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