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传播模式研究获突破 |
|
|
来源:《BMC公共卫生》 更新时间:2009-11-3 11:10:58 |
|
|
中国CDC研究员刘起勇,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田琳玮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在登革热爆发模式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文章“Time series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and weather in Guangzhou”发表在《BMC公共卫生》(BMC Public Health)上。
文章的主要领导者是来自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研究员以及来自于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何鸿燊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田琳玮博士。
登革热是由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蚊子所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它是在人体内发现的最为普遍的虫媒病之一,全球范围内共有25亿人生活在登革热发病的高危地区。近年来,病例总数急剧上升。如能预测登革热发病趋势,则可协助当局及早采取公共卫生应对措施,从而将发病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
研究小组对包括最低及最高温度、风速、湿度和降雨量在内的天气情况与2001年至2006年这六年期间中国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内的登革热病例数量作了对比研究。
由于登革热在中国属于法定报告的疾病,所以研究人员能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中检索登革热的每月发病率。他们将发病率情况与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中获取的同期内每月天气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更高的最低气温水平和更低的风速与登革热的最大病例总数相关。如果在数学模型中将湿度的影响也考虑在内,则该模型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最低气温和湿度出现后大约一个月才会实际引发登革热,而风速的影响在当月即可体现出来。
该研究的作者表示,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可能与蚊子的存活率有关;低湿度和较低的温度会降低蚊子的存活率。风速则对蚊子的飞行造成影响,所以高风速会降低蚊子在空中的密度。但是作者指出:“登革热的传播情况比这更为复杂。社区干预措施、人类行为对蚊子数量的影响、人蚊间的相互作用都可能影响登革热的传播。”研究结论表明:“未来需将蚊子数量研究纳入研究范畴。”(来源:生物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上一篇科学技术: 研究发现部分癌症能“自行消失” 下一篇科学技术: 检测流感H5N1中和性抗体评估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