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找到肝癌早诊和术后评估新方法 |
|
|
来源:《内脏》 更新时间:2011-1-27 22:39:10 |
|
|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通过研究证实: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73(GP73)是肝癌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病情评估的理想血清标记物。其敏感性、特异性远高于1970年以后作为原发性肝癌的标志应用于临床的甲胎蛋白(AFP),二者联合检测将大幅提升肝癌的诊治水平。这项成果基于北京协和医院在国际上率先完成的超过4000例的大样本、多中心、多种族GP73系列相关研究。该院肝外科教授毛一雷等人的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内脏》(GUT)上。
WHO发布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报告显示,肝癌是中国癌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在各种疾病中,肝癌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排名第一。在中国,肝炎病毒携带者有93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8%,由乙肝经过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是中国肝癌患者的经典路径,全球每新增2例肝癌就有1例发生在中国。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肝癌、防治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医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研究组通过测定肝癌高危人群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发现GP73对肝癌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7.4%;而同一组患者,AFP对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2%和85.3%,这提示GP73在肝癌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上均远高于AFP。
通过肝癌组与健康组的对照,研究组还在国际上首先确立了GP73的正常值为1.2(0.9~1.7)相对单位,肝癌组血清GP73平均值为14.7(8.9~29.4)相对单位,远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与肿瘤个体的大小无关。研究组在对肝癌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等的连续观察表明,患者GP73水平随着肿瘤切除而下降,术后14天,该指标跌到谷底。但当肿瘤复发后,GP73也开始反弹。
研究组专家表示,这项研究支持了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原因。大样本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的GP73值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均小于5相对单位,明显低于肝癌患者。这暗示了GP73在监测患者从携带乙肝病毒发展到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的整个疾病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组还首次检测了与肝硬化、肝癌无关的胃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14种临床常见癌症的GP73值。结果证实,GP73在其他良性、恶性肿瘤中尽管有轻度升高,但增高值远远低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证实GP73为肝癌的单一肿瘤标记物。
这项研究是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联合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研究组收集的4217例血清样本涵盖了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3个种族的各类肝病患者,获得了迄今国际上关于GP73研究的样本量最大、检测项目最全面和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此外,协和肝外科还联合中国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功合成了GP73单克隆抗体,为今后临床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毛一雷指出,GP73的出现要归因于近年来蛋白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而GP73和AFP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来源:科学时报 段文利 祝魏玮)
|
上一篇科学技术: 监测视网膜神经功能可检测早期青光眼 下一篇科学技术: 研究称用骨髓移植法治愈艾滋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