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手机致癌风险或仅相当于咖啡 |
|
|
来源:《柳叶刀—肿瘤学》 更新时间:2011-7-20 23:12:46 |
|
|
CFP供图
作为世界近60亿人的通讯工具,手机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危机的起源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5月底公布的报告宣称,使用手机“可能致癌”。
正当人们为这条新闻争论不休,甚至发明出座机模样的“手机防辐射听筒”时,7月2日,英国癌症研究所发布了一条结论完全相反的报告。这份由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专家小组完成的研究报告称,使用手机“不太可能”致癌。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辐射研究计划主任利克·海菲茨(Leeka Kheifets)认为并不矛盾。她解释说,“可能致癌”是程度比较中等的“可能”——其证据的关联性并不十分充足,和汉语中不分程度的“可能”有很大差异。
对手机辐射的恐慌只是冰山一角,包括家用电器、输变电设施等电磁辐射的传言,都让不少人云里雾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部教授陈冠英这样解释说:“水本无毒,过量摄入则会形成水中毒,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电磁辐射。”
手机致癌的风险相当于咖啡
这并不是手机第一次惹上“致癌”的麻烦。早在1993年,美国人雷纳德就以手机辐射“加剧了妻子埃伦的大脑肿瘤病变”为由,状告手机生产商NEC。1989年,埃伦患上了恶性星状脑细胞瘤,并于1992年因病去世。雷纳德回忆说,妻子打电话时习惯将手机靠近左耳边,而肿瘤的形状“与手机轮廓惊人的相似”。
作为美国首例“手机致癌”的索赔案件,这场官司让全世界开始关注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从频率上讲,手机辐射所属的无线电波辐射在电磁波普中处于较低的一种,接下来依次是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从能量大小进行分类,手机也属于能量较小的非电离辐射。和高压线下的极低频电磁辐射一样,无法引起机体的电离。与之相对的电离辐射,主要是指核辐射、医疗射线等。
“辐射频率越低,其波长越长,能量越小,对人体的危害可能就较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朱昌寿表示。
1995年,法院驳回了雷纳德的索赔请求,理由是“在证据不够确凿、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臆断和假设无法证明手机和脑瘤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雷纳德再等上10多年,官司可能就打赢了。多年来,许多科学家都在追踪手机辐射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的影响。其中最大的手机安全辐射项目,就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组织来自加拿大、日本等13个国家的31名科学家,所开展的Interphone项目。
不过,即便是同一项目,也常常得出不同的结论。2004年,参与项目研究的丹麦科学家表示,并未发现长期(10年以上)和短期使用手机之间脑瘤发生几率的明显区别。但是,瑞典科学家2008年对相似人群的调查则显示,使用手机超过10年的人比普通人患上听觉神经瘤的几率高出20%。
这些矛盾的出现,被认为与调查方法有关。被调查者需要回忆自己的手机使用方式,并与自身健康状况联系起来。
更有甚者,原本希望找到手机的危害,却得出手机有好处的结论。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研究人员对96只实验小鼠进行数月的手机辐射,结果发现患有老年痴呆的实验鼠的认知能力反而有所提高。
最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1年5月31日统一了口径,宣称手机使用者罹患神经胶质瘤和听觉神经瘤等脑癌的几率有所增加,但对其他类型的癌症尚无定论。
这一结论是该组织历时10年、花费2500万美元、对13个国家的5000多位患者的跟踪调查后得出的。
这份发表于7月1日出版的《柳叶刀—肿瘤学》的[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科学技术: 70%顽固性乳腺癌与基因有关 下一篇科学技术: 新化合物可阻止致癌蛋白信号传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