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手机致癌风险或仅相当于咖啡 |
|
|
来源:《柳叶刀—肿瘤学》 更新时间:2011-7-20 23:12:46 |
|
|
研究报告,将致癌物分为五大类:致癌、很可能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很可能不致癌。其中,吸烟、电离辐射和酒精被确认为“肯定致癌”。手机辐射被定级为“可能致癌”(2B类)。
该机构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怀尔德(Christopher Wild)提醒说,有必要对长期、高密度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更多研究,在这些数据获得之前,人们应尽量使用免提设备、耳机或者发短信的方式,以减少手机对头部的辐射。
不过,同时位列2B类的还有咸菜、咖啡和汽车尾气等,有科学家表示这意味着用手机致癌的风险相当于喝咖啡。
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就被电磁辐射包围了
这场手机致癌风波,再度引起公众对于电磁辐射的恐慌。6月23日,在北京鸟巢附近的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这里正在召开由环保组织“达尔问求知社”组织的“电磁环境健康风险公众咨询会”。
尽管与会许多专家反复强调,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磁场,雷电、太阳光等电磁波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人类就在这种环境中进化,但似乎依然无法平息听众的恐慌。
一位张女士说,自从5年前,她居住的小区附近架起了高压线,小区的幼儿园就没有满员招生,业主甚至和政府部门打起了官司。尽管得到了无数次否定的答案,她依然把“居住条件下电磁环境与儿童白血病是否存在联系”用英语问了出来,希望通过外国专家“再确定一遍”。
最终,一位来自美国电力研究所的流行病学专家告诉她,儿童白血病同时还受到室内空气污染、遗传因素的影响,电磁暴露量与其关联程度极低。
相比之下,一位男士则情绪激动地拿出在变电站的电缆上测出的数据,询问在场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副主席鲁迪格·马瑟斯(Ruediger Matthes),“这有没有问题”?
“您所测量的距离,应该处于职业暴露的范畴了。”马瑟斯正试图解释,可随即被打断了,“不管是怎么回事,到底有没有危险!”
根据《国际电磁兼容标准》中的规定,频率在9000赫兹以上的电磁波称为射频,对9000赫兹以下的频率,因其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微弱,可以忽略不计。而频率在0~300赫兹之间则被称为极低频场。我国输变电设施采用50赫兹的频率标准,属于极低频场范畴。
2007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极低频场环境健康准则,明确指出,在电力线路、电缆、民房布线和用电设备周围,确实存在感应电场和感应磁场,但不属于电磁辐射。
但不少公众并不相信这些科学说法。在百度搜索输入“电磁辐射投诉”,会瞬间弹出190万个网页。2007年,时任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表示,江苏省电磁辐射纠纷投诉量每年以100%的比例递增。
中国这么多手机用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没有做过一次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
在通讯行业工作的程景,2008年搬入附近立有高压线的北京百子湾小区。随着辐射危险传播得越来越邪乎,这位专业人士也害怕地买来电磁辐射检测仪,自行检测小区附近的电力设施。
“结果显示,哪怕离高压线很近的地方,最大测量值也只有40V/m左右,完全在安全范围内。”这个“壮举”让他成为邻居们口中的“科普英雄”。
中国地震局的研究员、国务院参事沈梦培教授另有看法。近10年来,他一直在奔走呼吁变电站和供电线路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据他分析,有关部门在工频领域规定中的含糊表述,导致了各地频繁发生的纠纷。
相比之下,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均坚持按《限制时变电场、磁场、电磁场(300GHz以下)曝露的导则》,使用“电场、磁场、电磁场”等术语,拒绝采用“电磁辐射”概念。
另一方面,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也不大。比如,作为世界上使用手机人群最大的国家,中国很少有针对手机辐射是否存在危害的研究。一位来自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对媒体表示,中国这么多手机用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都没有做过一次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
这位教授在2009年发表了关于手机辐射对孕鼠及胎鼠脑组织神经递质影响的两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篇科学技术: 70%顽固性乳腺癌与基因有关 下一篇科学技术: 新化合物可阻止致癌蛋白信号传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