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筛选出新PPARs核受体激动剂 |
|
|
来源:《细胞研究》 更新时间:2011-10-24 9:12:02 |
|
|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筛选出了一个新的PPARs核受体激动剂,并揭示了这一化合物不同于一般类固醇药物的独特结构及信号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为研发出新型的胰岛素耐受性糖尿病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布在10月11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李勇以及生命科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林圣彩教授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李勇教授的主要方向是核受体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学研究。林圣彩的主要研究领域则是与细胞生长、死亡,个体发育相关的细胞信号传导。生科院博士生林圣宸和韩莹为这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属核激素受体超家族,共有三种亚型PPARα、PPARγ、PPARδ)。其中PPARγ已被公认在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和调控多种代谢(糖、脂肪、能量代谢等)中起重要作用。PPARγ在脂肪、肌肉、肝脏等多种与胰岛素作用有关的组织中表达,激活后可调控与葡萄糖的产生、转运、利用及脂肪代谢的调节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此前临床常用的降血糖药——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就是一类PPARγ的配体,被用于改善糖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β细胞功能和血脂紊乱。然而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导致患者的癌症风险增加而使得部分药物遭到了FDA禁用。糖尿病患者迫切渴望科学家们开发出更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筛选发现了一个新的PPARs核受体激动剂RU-486。研究人员证实RU-486能够像TZD药物罗格列酮一样调控PPARγ关键靶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细胞分化,然而不同的是相比罗格列酮,RU-486具有更低的促脂肪形成活性。通过结构生物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研究人员从原子水平直观地讨论分析了PPARs与RU-486相互作用的机制,阐明了RU-486不同于 TZDs药物的结构与功能相互关联的分子机理。从而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提供了药物修饰模板,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来源:生物通 何嫱)
|
上一篇科学技术: 研究确定一个新抑癌因子家族 下一篇科学技术: 刺激干细胞可预防移植器官排异反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