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首次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对乳腺癌进展的促进作用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CD146, a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ducer, is associated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于2011年12月3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阎锡蕴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1997年入选“百人计划”,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肿瘤新靶点及新功能抗体,纳米免疫磁珠检测新方法,以及抗体库及病毒中和抗体。曾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肿瘤血管新靶分子CD146的功能,研究结果作为封面论文在《Blood》上发表。
CD14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一般被称为黑色素瘤细胞粘附分子,阎锡蕴研究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揭示CD146参与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阐明其介导内皮细胞迁移、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过程的作用机制。他们曾利用FRET等手段在单个活细胞水平上研究了CD146分子的二聚化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CD146分子在上皮性质的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将导致细胞发生上皮-间叶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从而是原本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获得极高的细胞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乳腺癌干细胞的特征。CD146高表达的乳腺癌肿瘤细胞在SCID小鼠内更容易形成分化程度低的肿瘤,迅速侵袭到周围正常组织,并转移到肺、肝脏等重要脏器。同时,他们发现小G蛋白RhoA的激活及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上调在CD146诱导EMT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50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检测发现,CD146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及预后相关。CD146在临床上致死率最高、最容易发生复发转移的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
这些结果表明CD146通过EMT的机制促进乳腺癌进展,因此CD146可能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新靶标,尤其针对三阴性乳腺癌。
该项研究得到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资助。(来源:生物通 何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