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主观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既往疼痛经历和远期后果的整合。持久的疼痛体验不仅会显著改变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甚至会造成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异常。以往的研究表明,幼年期的疼痛体验会对大脑伤害性感知系统造成持久的改变,使得个体在成年后疼痛感知水平异于常人,这与幼年期神经系统的高度可塑性有关。然而,发生于成年时期的慢性疼痛经历对远期痛感知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罗非课题组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该研究以成年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的慢性炎症痛模型(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考察了慢性炎症痛经历对后来的急性福尔马林自发痛以及疼痛相关条件化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经历慢性痛之后,福尔马林诱发的急性痛行为的第一时相(反映外周伤害性系统的激活)不受影响,而第二时相(反映疼痛引发的情绪反应)显著增强,说明慢性痛史能够易化远期的疼痛情绪而不影响伤害性感觉的传导;并且,与正常大鼠相比,经历过慢性疼痛的大鼠,对预示疼痛的声音信号会产生更强的条件化反应,这种增强可维持8周以上;而且,这种增强的条件化反应与先前慢性炎症痛后期的疼痛敏感性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炎症早期的疼痛敏感性无关,表明可以根据慢性痛恢复期的疼痛敏感性来预测个体未来对疼痛相关刺激的反应。
上述结果表明,慢性痛疾患,甚至是在成年时形成的慢性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如幼年期疼痛一样,造成神经系统的持久改变,使得个体对于外周环境中的威胁性信号的警觉性提高,并进而可能加重个体对疼痛相关疾患的易感性。该研究结果为成年期痛觉相关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强调了慢性痛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PLoS ONE。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959, 61033011, 31171067)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SCX2-EW-Q-18, YZ200944, KSCX2-YW-R-254, KSCX2-EW-J-8)的资助。(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