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去,岩壁上的佛像似在腾云驾雾一般,在褚红色的岩壁与葱郁的藤条中时隐时现。
乡民告诉我,大佛沟过去有座寺庙,从山脚直到山顶,规模大得很,至今山腰、山顶都能找到成片的条石垒成的地基,石笋山就在寺庙后山上。龙兴寺有着深厚的皇家渊源,大佛沟这座无名古庙规模倒一点也不逊色,石笋山5号龛造型为一佛二僧二菩萨,姿态、衣纹、莲台与龙兴寺53号坐佛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它们之间确有着某种关联。
民国《邛崃县志》记载,“(石笋山)山间有洞,曰仙人洞,土人言洞内有三十六堂,未之详也”,或许就是指这些绝壁上的石窟。此后的石笋山石窟逐渐为荒草与枯藤掩盖,上世纪80年代,邛崃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才重新发现。然而,这次发现并未改变石笋山的命运,由于地处深山,游人罕至,文管所在石窟前拦上了一排铁栅栏,并一直锁到现在。
大佛沟现存唐代造像33龛,739尊,雕刻在长120余米、高40多米的绝壁上,错落有致,大者如弥勒佛,高逾7.5米,小者如诸天(二十四诸天为佛教护法神),只有手指大小。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胡文和考证,造像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年代稍早于南段,古时开龛大多先在较好的位置开凿大型佛龛,石笋山最早开凿的应当是北段第14龛弥勒佛。弥勒佛手掌早年残损,后世虽有修复,手掌与身体不成比例,早已失去了昔日神韵。
北段第六龛西方净土变,是石笋山颇具代表性的龛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中央,七宝莲池黄金、白银、玛瑙、琥珀遍地,龛内雕刻殿宇塔刹、亭台轩榭,重檐、斗拱、勾栏清晰可见,以回廊相连,一百多位天仙或徒步漫游,或挺腹伸腰;后壁雕有“划船图”,船头高昂,船尾隐入桥洞,三个船夫正拼命划船,为首的仰头蹬腿,中间的弓腰埋头,第三个转身拱背,船上的达官贵人倒是怡然自得,乐得清闲;两边还有敲锣、打鼓、翻跟头等各式杂耍。这幅图景,就是唐人心目中的西方乐土。
菩萨、天仙、船工、达官贵人,一百多号人物神态各异,错落有致,与其说是佛龛,还不如说是一幅唐代风情画,传神地再现了唐人的建筑、水运、民俗乃至他们的心灵史,而这一切竟然由工匠在石头上一凿一凿完成,令人惊叹于唐人的鬼斧神工。
邛崃文管所原所长胡立嘉数十年来一直往来于县城与石笋山之间,进行了细致考察,他提出,与四川其他地区石刻比起来,石笋山石窟有两个特点:其一,石窟出现了大量楼台、桥池、船舫,虽是直接表现的虚幻的佛国,却如同一幅风情画,让后人可以一睹唐人的生活;其二,石笋山石窟往往三壁皆有造像,竭尽繁复、奢华之能事,殿宇塔刹、亭台轩榭,使得整个佛龛连为一体,更具动感,这种风格同样出现在邛崃磐陀寺、花置寺以及岷江流域的乐山、大邑某些石窟中,成为中国唐代石窟一个独特流派。
3 玄宗避难 成都佛教造像兴盛
2002年6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对邛崃境内的石笋山、花置寺、磐陀寺等石窟群进行系统调查、编目,并首次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对石窟进行测绘。调查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2004年,石笋山的诸多细节,也在这次调查中水落石出。
在南段第29龛旁岩壁上,研究人员找到一通题刻:石笋山菩提、释迦两像龛并铭……大历二年二月十五日。大历是唐代宗李豫年号,大历二年即767年。就在十一年前,安史之乱战火波及长安,唐玄宗避难成都,中原大批官吏、商贾、工匠、画师流亡入蜀,盛唐之后,中原再无力开凿大型石窟,而石窟艺术自金牛道传入四川以后,却如雨后春笋一般,星星点点地出现在四川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青衣江流域的岩壁上,又以广元、巴中、邛崃、安岳最为兴盛。
广元是佛入四川的第一站,安岳则最终点燃了中国宋代石窟的火种,为何在邛崃出现石笋山石窟与规格极高的龙兴寺,也引起了学者诸多关注。
历史上,石窟的流传往往与交通不无关联,比如须弥山石窟、敦煌石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之于北方丝绸之路,广元千佛崖之于金牛道,巴中南龛之于米仓道,而邛崃地当南方丝绸之路要冲,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出发,经邛崃、雅安、荥经、西昌、德昌、会理进入云南,最晚在汉代就已成为四川联系云南的重要通道;邛崃自古盛产盐、铁、酒、茶叶、天然气,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的恩赐,各路商贾接踵而至,百姓富裕,有财力进行造像活动。这里成为成都平原最为重要的一处石窟中心。
南段第28龛毗沙门天王造像高约4米,身披甲胄,脚踩夜叉,右手叉腰,左手托塔。唐玄宗天宝年间,吐蕃出兵包围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路途遥远,救兵难至,唐玄宗无奈之下,请不空和尚在皇宫设坛作法,安西都护府后来遣使来报:城东北三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